以葫蘆雕刻之技藝,感悟非遺文化魅力
以葫蘆雕刻之技藝,感悟非遺文化魅力
為探尋非遺文化的深刻內涵,探究文旅融合視域下非遺文化的傳播,曲阜師范大學葫蘆福祿實踐隊于2024年7月24日前往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的路莊村,秉持著研學和求教的態度,參觀了國家級非遺產品店和中華葫蘆博物館,感悟葫蘆雕刻這一非遺文化的魅力,從多方面探索非遺文化——葫蘆雕刻傳播新思路。
在實踐活動中,隊員們首先拜訪了路莊村的村委書記王士濱書記。王書記帶領實踐隊員們參觀了路莊村的主要道路,在街道上隨處可見售賣葫蘆的店鋪。在參觀的過程中,王書記為實踐隊員們詳細介紹了當地的葫蘆產業,從葫蘆的種植、加工到銷售,當地還建成了葫蘆生態產業園,增設旅游標識牌,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參觀采購。王書記說,葫蘆寓意“福祿”,本就受消費者歡迎,通過在葫蘆上烙刻吉祥圖案或詞語,讓葫蘆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單個能賣到上千元甚至更高,這也成為路莊村的致富新路。從實踐中隊員們了解到,隨著私人訂制需求激增,當地逐步從葫蘆加工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轉換,嘗試將葫蘆開發生產成樂器、酒具、藥具、煙具、蟲具、花瓶……當地村民還利用互聯網技術直播帶貨,促進了當地物流產業的發展,路莊村的葫蘆產品得以銷往全國各地。
隨后,在王書記的帶領下葫蘆福祿實踐隊的隊員們參觀了國家級非遺產品店和網紅直播福祿精品葫蘆店。在這里,實踐隊員們見到了雕刻著各式各樣精美圖案的葫蘆產品,它們被擺放在這里,等待著有緣人將它們帶走。在店員的介紹中,實踐隊員們得知,在當地舉辦的葫蘆拍賣會上,有些精品葫蘆能夠賣出幾千甚至上萬元的高價,深受葫蘆文玩愛好者的青睞。在網紅直播福祿精品葫蘆店中,隊員們有幸參觀到了直播售賣葫蘆的過程,在主播的熱情售賣下,不少精品葫蘆都被買走了,直播間一片熱火朝天的場景。目前,路莊村在天貓、淘寶、阿里巴巴等平臺共開了300多家網店,累計帶動就業超萬人,葫蘆產品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及歐洲國家,F在村里形成了一條集葫蘆種植、加工、文創、銷售于一體的完整鏈條,以葫蘆產加銷產業為依托,旅游和餐飲也逐步發展起來。路莊村經濟迅猛發展的態勢,也讓實踐隊員們大受震撼。
最后,實踐隊員們來到了當地的葫蘆體驗館,切身感受葫蘆雕刻非遺技藝的魅力。在這里,實踐隊員們遇到了東昌葫蘆雕刻技藝非遺傳承人,她告訴我們路莊葫蘆雕刻技藝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針刻,另一種是片花。針刻是用鋼針在葫蘆上作畫,而片花則是使用小刀在葫蘆上作畫。這兩種技法都需要藝術家具備高度的技巧和細心,因為任何一筆的錯誤都可能導致整個作品的失敗。此外,還有一種技法是用烙鐵在葫蘆上烙畫,這需要藝術家運用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等手法,并通過調節烙筆的溫度,在葫蘆上熨出豐富的層次、色調和質感。這種技法不僅要求藝術家有高超的技藝,還需要對溫度的精準控制。
實踐隊員們作為初學者,體驗了葫蘆雕刻的簡單方式,用工具將葫蘆破開幾個小洞,讓葫蘆上出現一些簡單的圖案,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很容易出現失誤,將葫蘆破壞。近年來,有創新者結合課堂上學到的美術知識,將墨刻技法應用于葫蘆雕刻上,使得葫蘆不僅色澤鮮艷,而且不易褪色。這種創新不僅保留了傳統技藝的精髓,還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實踐隊員們還了解到葫蘆種植與加工是東昌府區一項特色產業,種植始于漢代,距今有1000余年歷史,加工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傳承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目前東昌府區的葫蘆銷售額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5%,年綜合效益16億元。其中,堂邑鎮路莊新村已有300多年的葫蘆種植歷史,被譽為“中華葫蘆第一村”。在這里,百姓種植、加工葫蘆,95%以上的人都在做葫蘆生意。每年9月中下旬是葫蘆收獲的季節,路莊新村家家戶戶都在晾曬葫蘆,青白色的葫蘆接受秋日暖陽的潤澤,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從一顆種子到一件藝術品;從日用器皿到珍玩陳設;從實用主義到象征價值,一只只葫蘆鐘天地之靈氣,毓人工之奇巧,分散在村里的大街小巷。
經過本次實踐活動,實踐隊員們深刻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也體會到了非遺文化傳承的難處。要想掌握非遺葫蘆雕刻技藝,就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習,想要雕刻出精美的葫蘆產品,需要堅持不懈的練習,最終才能有所成就。與此同時,實踐隊員們也認識到了文化也能夠創造財富,通過葫蘆雕刻技藝,讓路莊村的葫蘆產品蓬勃發展,成為帶動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為當代青年尋求發展進步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通訊員 李仁文)
作者:李仁文 來源:自己撰寫
發布時間:2024-08-2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