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非遺韻,俯仰皆文明
千載非遺韻,俯仰皆文明
為深入了解非遺文化葫蘆雕刻,探尋其傳承現狀、藝術價值、市場潛力及保護措施,助力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非遺文化可持續發展。曲阜師范大學“葫蘆福祿”社會實踐隊于2024年7月24日于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進行實地走訪,對聊城東昌葫蘆雕刻這一非遺技藝進行深入了解和探究。
在堂邑鎮路莊新村委書記王士濱的帶領下與介紹下,實踐團隊隊員首先對路莊村進行了參觀,王書記詳細介紹了葫蘆雕刻的起源、發展歷程以及其在當地經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實踐團隊了解到路莊村自古便以葫蘆種植聞名,種植面積有5000多畝,年產量兩三萬。近年來葫蘆加工產業發展起來,這不僅帶給村民更大的經濟效益,也擴大了葫蘆的銷售市場。
隨后,王書記帶領著實踐團隊首先走訪了東昌葫蘆博物館、葫蘆種植基地及葫蘆雕刻工作室,對葫蘆雕刻的歷史淵源、制作工序、藝術特色等進行了全面了解。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葫蘆雕刻技藝,實踐團隊在葫蘆雕刻工作室內親身體驗了雕刻過程。
實踐團隊了解到路莊村的葫蘆雕刻以烙畫、浮雕、針雕的方式為主,產量最大的是烙畫工藝。王書記說到近年來通過不斷加強對雕刻技藝的創新,從傳統的大眾化工藝品“蛐蛐葫蘆”向高端藝術品轉變,雕刻技法的不斷創新,使之更加符合現代審美要求和生活需要。如返鄉大學生莫俊玲將美術課堂上的墨刻技法創新應用于葫蘆雕刻,使作品更具時尚感和藝術感。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葫蘆雕刻的表現形式還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同時引入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技術,實現葫蘆雕刻工藝的精準化和高效化,路莊村在訂單量大的時候常采用機器雕刻以增加產量。雕刻技藝和圖案的創新使得東昌府區葫蘆藝術品更加受到市場的歡迎,銷量大幅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王書記指出路莊村不僅重視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還積極探索將其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的新模式,通過舉辦葫蘆文化節、開設非遺體驗工坊等方式,讓游客在體驗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與普及開辟了新途徑。
實踐團隊在走訪過程中,還邀請了當地文化旅游部門負責人及東昌葫蘆雕刻省級傳承人于師傅進行了訪談。在采訪中對非遺保護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現狀、挑戰及未來方向進行了深入交流。于師傅認為,葫蘆雕刻不僅是藝術,更是文化的傳承,談到對葫蘆雕刻技藝的未來發展有著怎樣的展望時,說道“我覺得可以借助你們大學生的思維,是不是把這個葫蘆上可以加入你們的一些想法,就是不限題材、不限工藝,你可以自由發揮,所以當時給我的震撼比較大,他有一些東西對我啟發就很大,從這個年輕人,從他們的思維方式借鑒了很多創新點。所以還是希望年輕人能多去了解非遺文化,用年輕人的這個創新思維推動我們東昌葫蘆的發展。”葫蘆雕刻非遺產業中,年輕人正成為發展的生力軍。他們不僅通過現代設計理念和手法賦予傳統葫蘆雕刻新的生命力,還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平臺擴大其影響力,吸引更多年輕消費者。在創新傳承的同時,年輕人還積極開拓市場,推動葫蘆雕刻從單一的藝術品向實用品、文創產品等多元化方向發展,形成了一條集培育種植、創意設計、加工制作、推廣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為葫蘆雕刻非遺產業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過本次實踐,實踐小隊成員深刻了解了聊城東昌葫蘆雕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這一認知不僅在于技藝本身,更延伸到文化傳承、社會教育的多維度層面。東昌葫蘆雕刻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信息,每一刀每一劃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與智慧。同時,通過此次了解與考察,實踐團隊增強了自身實踐能力,在團隊協作,創新思維等多方面取得了進步,也增強了對非遺文化的認識與傳承,助力以匠心傳承非遺,更好的保護傳承利用非遺,讓非遺傳下去,深扎根,結碩果。(通訊員 盧倪)
作者: 盧倪 來源:自己撰寫
發布時間:2024-08-15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