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東昌葫蘆:以筆繪歲月,以刀刻歷史
探尋東昌葫蘆:以筆繪歲月,以刀刻歷史
為深入了解東昌葫蘆的發展狀況,助力東昌府區的發展。曲阜師范大學葫蘆福祿實踐隊于2024年8月14日到達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進行實地走訪,實地探尋東昌葫蘆的發展歷程,感受其中千年歲月的沉淀。
在實地考察前期,通過搜尋資料,建立起對東昌葫蘆的初印象,了解到東昌葫蘆,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起源于我國山東省東昌府,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以獨特的工藝、豐富的題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無數藝術愛好者的關注。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不斷深入,東昌葫蘆的傳承與發展成為了一個重要課題。
7月23日,實踐隊抵達東昌府區路莊村,在村主任王士濱的帶領下,實踐隊走訪了村莊的葫蘆社區、葫蘆活動中心等主要的活動地點。在王書記的講解下,實踐隊員了解到東昌葫蘆的制作工藝復雜,每一步都需要藝人精心操作。東昌葫蘆現有非遺傳承人十余位,大多都年事已高,非遺技藝的傳承迫切需要新血脈。
回望千年歲月,探尋歷史足跡,實踐隊隨著王書記的腳步來到了東昌葫蘆博物館,在博物館內我們了解到東昌葫蘆起源于宋,興盛于明清,東昌葫蘆是中國葫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用途廣泛,可作食用、祭祀、入藥、日常器具、雕刻等。其內容在神話、民俗、工藝美術領域里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寓意與仙道、富貴、長壽、子孫繁盛等相關,東昌葫蘆雕刻的題材內容比較豐富,以花鳥、蟲魚、走獸、人物、山水居多。其中人物雕刻的取材尤其豐富。有以四大名著中的故事情節構思入畫的,如《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等;有的從戲劇人物中進行挖掘,如穆桂英掛帥、三娘教子、墻頭記、樊梨花征西、四郎探母等;有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革命英雄人物、地方名人;有“八仙過海”等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而當地人也從從葫蘆的形態,主題方面努力創新,旨在發揚東昌葫蘆。
隨后在王書記的帶領下,實踐隊拜訪了當地有名的非遺傳承人,并有幸親自體驗東昌葫蘆的制作過程,東昌葫蘆制作主要有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將成熟的葫蘆摘下來,放在鍋中煮,然后堆放在一起使其發酵,以去掉表層青皮,使葫蘆顏色變黃。第二道工序:在葫蘆上面雕刻各種圖案。一般雕刻葫蘆的技法是“刻”或“片”,都只是在葫蘆表面上做文章,東昌葫蘆雕刻在技法上借鑒了雕刻工藝的鏤雕技法,將構圖以外的空白部分全部鏤空,透刻上折線紋、如意紋、古錢紋等各式花紋。第三道工序:為葫蘆上色,先用鍋底灰或麥秸灰同棉油或豆油攪拌均勻,加入色料,涂抹在雕有圖案的葫蘆上,最后用布把葫蘆表面的灰擦拭干凈,留在圖案凹槽的油灰會使圖案更加清晰逼真,永不褪色。
在實踐中我們更感受到東昌葫蘆雕刻的難度之大,非遺傳承人幾十年如一日堅守的初心,感受到東昌葫蘆不僅是一種實用器具和藝術品,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它體現了我國古代農耕文化、民間信仰和宗教藝術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東昌葫蘆的流傳與影響,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民間藝術的發展。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通訊員 劉蓉蓉)
作者:劉蓉蓉 來源:自己撰寫
發布時間:2024-08-14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