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視域下非遺文化宣傳新思路——以東昌府區葫蘆雕刻為例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東昌府區葫蘆雕刻作為一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手工藝,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社會實踐以東昌府區葫蘆雕刻為例,探索非遺文化宣傳的新思路。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不僅為當地人民帶來了精神上的滋養,也為世界文化多樣性做出了貢獻。東昌府區葫蘆雕刻,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它起源于宋代,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與演變,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技藝體系。葫蘆雕刻藝術以其精湛的工藝、豐富的題材、生動的造型和深邃的寓意,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它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方式,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傳統手工藝,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化和工業化的浪潮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昌府區葫蘆雕刻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如何在保持其獨特魅力的同時,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次社會實踐以東昌府區葫蘆雕刻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的實地考察和訪談,實踐隊員們試圖探索非遺文化宣傳的新思路,尋找一條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的可行路徑。實踐團隊的成員們帶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現代社會的深刻理解,走進了被譽為"中華葫蘆第一村"的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路莊村。
在這里,實踐隊員們有幸拜訪了村書記,他不僅是村莊的領導者,也是葫蘆雕刻文化的積極推廣者。通過與村書記的深入交流,實踐隊員們了解到了葫蘆雕刻在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傳承和發展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村書記向實踐隊員們展示了葫蘆雕刻在當地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家庭小作坊到如今的文化產業,葫蘆雕刻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
隨后,實踐隊員們與當地的葫蘆雕刻傳承人進行了深入的對話。這些傳承人不僅是技藝的守護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他們向實踐隊員們展示了葫蘆雕刻的制作過程,從選材、設計、雕刻到上色,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大家了解到,葫蘆雕刻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表達,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傳統文化的尊重。
在實地考察中,隊員們還觀察到,盡管葫蘆雕刻在當地有著深厚的基礎,但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它也面臨著諸多挑戰。例如,年輕一代對于傳統手工藝的興趣減少,技藝傳承的斷層問題日益嚴重;市場經濟的壓力下,傳統手工藝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以及如何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創新發展,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實踐團隊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思路和解決方案。首先,實踐隊員們認為應該加強非遺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葫蘆雕刻,從而提高其社會影響力。其次,應該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數字化技術,對葫蘆雕刻進行記錄和保存,以便于傳承和研究。此外,還應該探索將葫蘆雕刻與現代設計、旅游、教育等產業相結合的新路徑,開發新的產品和市場,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傳承人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希望通過本次實踐,能夠為東昌府區葫蘆雕刻乃至更廣泛的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為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為了更好地傳播葫蘆雕刻文化,實踐團隊運用新媒體平臺,拍攝了一系列微視頻宣傳片。這些視頻不僅展示了葫蘆雕刻的制作過程,還介紹了其背后的文化故事,通過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體驗,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這一傳統藝術。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踐隊員們嘗試對葫蘆雕刻樣式進行創新設計。同時,推出了創意DIY活動,讓參與者親手體驗葫蘆雕刻的樂趣,增強了互動性和體驗感。
結合當地旅游資源,實踐隊員們設計了一條以葫蘆雕刻為主題的非遺旅游路線。通過旅游活動,游客不僅能夠欣賞到精美的葫蘆雕刻作品,還能親身體驗制作過程,從而提升葫蘆雕刻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實踐隊員們不僅加深了對東昌府區葫蘆雕刻文化的理解,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探索了新路徑。實踐過程中,大家意識到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同時也需要創新思維和現代技術的支撐。
東昌府區葫蘆雕刻作為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保護與傳承工作任重而道遠。希望通過實踐和努力,能夠為非遺文化的傳播與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通訊員 王一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