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葫蘆第一村”,了解“福祿”文化
為增強青少年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堅定文化自信,助力路莊村葫蘆雕刻產業的發展,曲阜師范大學葫蘆福祿實踐隊于2024年7月24日到達聊城市東昌府區路莊村,實地了解葫蘆產業的種植、雕刻過程,體驗葫蘆的雕刻工藝,深入了解葫蘆雕刻蘊含的非遺文化以及有關當代新青年的審美趨勢的變化。
調研前期,實踐隊就調研方向、調研路線、調研過程中的任務分配等作出了細致認真的討論,最終制定了一個較為精細的計劃,以小組為單位,具體分工,各司其職,為以后的實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7月24日,實踐隊到達聊城市東昌府區路莊村,在路莊村王士濱書記的帶領下,實踐隊以走訪的形式參觀了村莊上的葫蘆社區,葫蘆活動中心等主要的活動地點。在調研過程中,王士濱書記表示,目前的葫蘆雕刻形式多樣,不再以單純的人工雕刻為主,也借助機器等進行一些精細雕刻。機器雕刻主要集中在訂單量大,農活繁忙的時刻。人工雕刻的技藝相對精巧,主要以烙畫、浮雕、真雕為主,其中最受歡迎的還是傳統的烙畫。
其中,路莊村被稱為“中華第一葫蘆村”也得益于其大規模且成熟的葫蘆種植產業。路莊村幾乎家家戶戶都做葫蘆生意,不只是路邊的店鋪,有一些農戶自己在家雕刻自己種植的葫蘆,等八月份中下旬將自己雕刻的葫蘆拿出來賣。路莊村的葫蘆種植面積有5000多畝,年產量兩三萬,1990到2000年之間,種植品種很單一,主要是蟈蟈葫蘆。2000年以后品種多了起來,開始種白皮葫蘆、八寶葫蘆、宮廷葫蘆這些。實踐隊也走到葫蘆地里,實地考察了路莊村葫蘆的生長環境和生產規模,由于此時正值葫蘆的生長季節,田地里的葫蘆一個個的掛在枝頭,十分可愛。在參觀葫蘆種植地的過程中,王士濱書記向實踐隊員介紹到,當地的葫蘆種植根據其生長需要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種植方式,主要分為露天種植和大棚種植。其目的都是為了保證葫蘆的正常生長。
同時,實踐隊也了解到,路莊村當地的葫蘆銷售采取線上線下同時進行的方式。充分利用現在的互聯網技術,采用線上直播的方式來銷售葫蘆工藝品。一方面滿足了世界各地的葫蘆愛好者對于葫蘆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彌補了在旅游淡季的時候路莊村葫蘆銷售的淡季。為此,路莊村村委會專門成立了路莊村葫蘆直播間,培養專業的人員進行葫蘆銷售。葫蘆雕刻夠工藝的不同是葫蘆賣相的主要因素。如素葫蘆(形態正常的葫蘆),小的三四十到五百之間,一般來說,葫蘆形狀越奇異越值錢,如果葫蘆的品相好、比較稀有,一個葫蘆甚至能賣到上千到幾萬的高價。而在葫蘆上雕刻圖案,更是賦予了葫蘆美好寓意。葫蘆的雕刻圖案也受現當代文化潮流的影響,越來越傾向于新潮,有的葫蘆上甚至雕刻了十二星座,卡皮巴拉等被認為是年輕人的元素,因此也可以將此看做葫蘆雕刻打入年輕市場的一種標志。
告別了路莊村之后,實踐隊又來到東昌葫蘆博物館,了解了東昌府區葫蘆的發展以及當代青年傾向于哪種葫蘆雕刻圖案。在訪談過程中,實踐隊了解到當代青年對非遺具有較高的熱情和包容的態度,體現出了當代青年極高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而葫蘆本身也因為其“福祿”的諧音而廣受喜愛。
最后,實踐隊來到了聊城市東昌府區商圈的福祿小鎮,在這里,實踐隊的各位隊員親手體驗到了葫蘆雕刻的烙畫工藝,感受到了葫蘆雕刻的魅力所在,同時也見到了葫蘆雕刻大家以及跟隨葫蘆雕刻大家學習的年輕人,看到了許多出自年輕人之手的葫蘆雕刻產品,不同于傳統的圖畫,年輕人手底下的葫蘆雕刻充滿著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傳統工藝和新興潮流碰撞的火花。
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實踐隊的隊員深刻認識到葫蘆雕刻工藝的精細和難度,同時也看到了當代年輕人對于非遺的傳承和喜愛,將現代和傳統結合起來,以新的角度繼承傳統工藝更是我們共同的責任。(通訊員 孟嬌月)
作者:孟嬌月 來源:自己撰寫
發布時間:2024-08-2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