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非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文化深度游
感悟非遺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文化深度游
在山東聊城東昌府區,葫蘆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容器,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品——東昌葫蘆雕刻,以其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東方的珍珠”。這項古老的非遺手工藝,歷經多年的傳承與創新,到如今在文旅融合發展背景下,面臨著如何根據大眾需求來有效傳承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為了解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與發展路徑,探討如何與旅游業結合,讓這一傳統藝術煥發新的活力,曲阜師范大學“葫蘆福祿”社會實踐隊于2024年7月23日到達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路莊村,通過實地考察、訪談等方式,深刻感受并了解了文旅融合背景下葫蘆雕刻藝術的發展情況。
鄉村振興,文旅融合:葫蘆雕刻技藝與現代產業的交匯
在有“中華葫蘆第一村”美名的路莊村,實踐隊員們發現幾乎每家每戶都種植著大小不一的葫蘆。為掌握當地葫蘆雕刻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狀況,實踐隊員采訪了當地的村書記。據了解,當地的葫蘆雕刻藝術已有幾百年,但葫蘆雕刻的整體產業是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如今也早已是村里最主要的產業。同時,當前葫蘆生意在全國知名度也比較高,王書記向實踐隊員介紹到“全國各地的客商都會到我們這來買葫蘆”。
實地考察葫蘆種植過程中,實踐隊員們發現路莊村的葫蘆種植產業大多采用了露天形式,以個體戶種植為主,少數采用了大棚種殖、產業化管理的方式。除手工雕刻外,在農忙時期的手工藝者也會采用機器雕刻的方法。葫蘆雕刻藝術在當地不僅僅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體現著路莊村村民們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文旅融合,在于產業的發展狀況,更在于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據村書記介紹,葫蘆產品的銷售依靠的是線上與線下并進。有一部分村民在城鎮開實體店,政府也會牽頭,當地店鋪雇大學生進行直播帶貨。通過現代與傳統渠道相結合來進行銷售,這種方式既保障了、推動了產業發展,增長了產業活力,同時也為新時代大學生以及直播平臺的觀眾提供了學習與認識非遺文化的氛圍與機會,將葫蘆雕刻這項非遺文化傳播出去,吸引了更多的關注,提升了社會影響力,有效地推廣了非遺文化,從而推動東昌葫蘆雕刻這項非遺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可持續發展。
文化印記:非遺技藝的守護與傳承
為更深刻地體會葫蘆雕刻這項非遺技藝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實踐隊伍還采訪了于氏家族葫蘆雕刻的第六代傳承人。在當地非遺文化熏陶以及個人興趣的影響下,他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商鋪,作為非遺文化傳承人,在傳統雕刻與烙印的基礎上,他又對鑲嵌這門技術加以研究與使用。從宮廷時期的蟈蟈葫蘆到如今各種葫蘆樣式,東昌葫蘆雕刻的技藝與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得到了不斷的創新,彰顯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就。
紅色故事、革命先輩的形象不僅烙印在了路莊村村民們的心中,也烙印在了這些非遺守護者所雕刻的葫蘆上。東昌葫蘆雕刻的題材極為廣泛,歷史事件、人物,傳說故事、神仙鬼怪,用本身非遺文化的力量傳播與弘揚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近年來,紅色革命故事與人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葫蘆雕刻技藝中,成為葫蘆雕刻產業的一大賣點。全社會對于革命先輩的尊崇、敬仰,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人心,無一不構成了該現象出現的原因,也表達了非遺文化傳承人熱忱的紅色情感。
“我曾經有去過大學開課,開課的目的就是借助你們大學生的思維,在這個葫蘆上可以加入你們的一些想法,當時給我的震撼比較大,他有一些東西對我啟發就很大,從這個年輕人,從他們的思維方式借鑒了很多創新點。”于氏葫蘆雕刻傳承人如是說。不僅是大學生,作為非遺文化未來的守護人、傳承者,廣大青年的思想聲音需要被聽到,廣大青年也需要進行發聲與行動。以東昌葫蘆雕刻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傳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中不斷得到傳承與進步,在進入新時代,面臨新機遇與新挑戰時,能在得到繼承與守護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適應時代需求,反映人民需要,體現中華民族非物質遺產的文化魅力。(通訊員 李志博)
作者: 李志博 來源:自己撰寫
發布時間:2024-08-20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