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堂充滿童趣的支教課堂上,葉子嘉老師帶領孩子們展開了一場與“波點”的創意邂逅。課堂上,彩色圓形貼貼紙與勾線筆成為了孩子們手中的“魔法工具”,他們在卡紙上盡情揮灑想象,用大小不一、色彩各異的波點組合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圖案。

有的孩子以天空為靈感,用藍色波點鋪就底色,點綴黃色圓點當作星星,勾線筆勾勒出彎彎的月亮,一幅靜謐的夜空圖躍然紙上;有的則將波點化作小動物的眼睛、花朵的花瓣,通過巧妙排列,讓卡紙變成了熱鬧的“小森林”。葉老師在旁耐心引導,鼓勵孩子們大膽嘗試不同的色彩搭配和排列方式,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創作中感受藝術的樂趣。
這堂以波點為主題的美術課,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更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傳遞了美的種子。支教路上,正是這樣一次次充滿創意的課堂,為孩子們的童年增添了更多絢爛的色彩。

“同學們知道嗎?我們手中的毛筆,書寫過幾千年的文明故事。”今天,在一堂別開生面的語文課上,支教老師黎展灝帶領孩子們走進了書法的世界,從漢字演變到書體風采,讓墨香浸潤課堂。
課堂上,黎老師先用生動的故事串聯起書法的悠久歷史:從甲骨文的質樸、金文的莊重,講到秦漢隸書的蠶頭燕尾,再到魏晉以后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當介紹到篆、隸、楷、行、草五大書體時,他特意準備了放大的碑帖圖片——篆書取法《嶧山刻石》,讓孩子們感受線條的圓勁古樸;隸書以《曹全碑》為例,講解“橫平豎直”中暗藏的靈動;楷書展示顏真卿《多寶塔碑》的端莊與柳公權《玄秘塔碑》的勁挺,讓孩子們直觀體會“顏筋柳骨”的魅力;行書則以王羲之《蘭亭序》為例,字里行間的流暢氣韻引得孩子們連連驚嘆;草書環節,張旭《古詩四帖》的奔放灑脫更是讓大家感受到書法“筆走龍蛇”的豪邁。
“書法不只是寫字,更是文化的傳承。”黎老師一邊示范握筆姿勢,一邊鼓勵孩子們:“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就像每個人的字跡都獨一無二,大家也可以在練習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孩子們聽得入神,不時舉手提問,有的好奇“王羲之為什么被稱為‘書圣’”,有的追問“草書那么快,古人能認出來嗎”,課堂上充滿了對傳統文化的好奇與向往。

這堂書法課,不僅讓孩子們認識了五大書體的特點、代表作品與書法家,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黎老師說:“希望通過這樣的課堂,讓孩子們感受到漢字之美,讓傳統文脈在支教路上繼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