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貴州赫章縣的山村里迎來了特殊的訪客——山東大學“助力黔行”支教團的11名隊員兵分三路,對當地6名學生展開家訪。從清晨到正午,老師們用腳步丈量著教育的溫度,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開出“個性化成長處方”。
9時許,小付家的畫紙上藏著潛力 “這孩子的幾何圖形畫得真標準!”在小付家,支教老師翻看著孩子的畫本,忍不住贊嘆。剛從浙江轉學而來的小付,是個讓老師“又愛又愁”的男孩:成績穩居前15名,數學天賦突出,卻因好動常被請家長。媽媽周中打工、爸爸早出晚歸,他的暑假在預習課本和田間瘋跑中度過。
“您看,他畫的房屋透視感很強,這是學數學的好底子。”支教老師建議家長為孩子添置奧數啟蒙書,“不用報班,每天半小時趣味題,既能靜下來又能練思維。”針對其英語薄弱的問題,老師們留下了音標卡片,“早晚各讀10分鐘,下學期單詞肯定不愁。”臨走時,這個總坐不住的男孩,正專注地用鉛筆在老師送的筆記本上畫著浙江大學的校門——那是他藏在心里的目標。
10時,三個家庭的“成長難題”與破題之道 同一時間,小熙家的院壩里,支教老師正和他媽媽探討“優秀生的壓力管理”。作為五年級班長,白宇熙各科均衡發展,但近期成績波動讓他擔憂不已。“別總問‘考了第幾’,多問問‘今天幫同學解決了什么難題’。”老師的建議讓媽媽恍然大悟,當即決定周末帶孩子去縣城游泳館放松。

兩公里外的品稀家,奶奶正發愁如何輔導孫輩功課。“讓品稀當妹妹的‘小老師’試試?”支教老師的提議讓老人眼前一亮。這個四年級男孩雖成績中等,但邏輯清晰,老師鼓勵他多向班里的“數學大王”請教,還留下了兄妹互助學習表。
而在小媛家,一場關于“厭學情緒”的對話正在進行。這個即將升入四年級的女孩,總把作業本藏在沙發墊下,卻會對著電視里的英文動畫看得入迷。“咱們把動畫片臺詞抄下來當早讀材料?”支教老師的主意,讓原本沉默的女孩眼睛亮了起來。針對家長“不會輔導數學”的困境,老師們推薦了數獨游戲和親子口算比賽,“先讓她覺得數學好玩,再談進步。”
教育幫扶不止于課堂 正午時分,匯總會上隊員們的筆記本記得滿滿當當……家訪不是終點,而是精準幫扶的起點。”他望著遠處山間的炊煙說。
截至發稿時,支教團已根據家訪情況調整了教學計劃,增設“數學思維工坊”“閱讀分享會”等特色課程。在赫章縣的群山之間,這場跨越千里的教育接力,正以更細膩的方式,為每個孩子鋪就量身定制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