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部署,響應2025年"國家縣中振興行動計劃",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依托"助力黔行"志愿服務團隊,在貴州省赫章縣開展"星光課堂"系列科普活動;顒油ㄟ^"黨建+科普"模式,將高?萍假Y源引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為當地兒童播撒科學種子。
7月26日,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王超群教授帶著"特殊教具"走進赫章一中,為同學們帶來機器人自主導航課程。當機械狗在講臺上完成避障、轉彎等動作時,臺下響起陣陣驚嘆。王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機械狗能自己’認路’,靠的是傳感器和導航算法,就像裝了’智慧的眼睛’和’會思考的大腦’。"他結合學院在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研究成果,從農業巡檢到家庭服務,用貼近生活的案例讓抽象技術變得觸手可及。在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機械狗能爬山嗎?”"能幫我們背書包嗎?"王教授耐心解答并鼓勵大家:"你們的想象力就是未來科技的種子。"課程結束后,同學們輪流操控機械狗,高一學生李同學興奮地說:“以前只在電視上見過,今天親手操作,感覺科技離我們這么近!”

此前,7月9日至24日,"助力黔行"志愿服務隊已在金銀山街道和漢陽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針對200余名困難家庭兒童開展“奇妙的自動化”“認識電路”等科普課程以及"兩彈一星"精神志愿宣講。在“認識電路”課堂上,孩子們親手連接導線、安裝電池,直觀地理解了電流的通路原理;而“兩彈一星”課程中,志愿者們將鄧稼先等先輩事跡改編成趣味舞臺劇,組織小朋友制作道具并共同表演。志愿者告訴孩子們:“這些科學家不僅是書本上的名字,更是活生生的榜樣,是民族記憶的璀璨星辰。”在核能原理知識課堂上,志愿者們通過趣味實驗展示科技魅力。孩子們用氣球包裹小珠子模擬核能反應,親手操作感受科學奧秘,并結合實例講解核廢水危害,提高孩子們環保意識。
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多個黨支部強強聯合,形成"專業教師+學生黨員+校友資源"協同模式。物流與機器人黨支部作為智能無人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核心建設力量,與"助力黔行"團隊深化合作,在赫章縣建立"到鄉村去,回學校來"的實踐教育雙向促進機制,將鄉村振興主戰場作為黨支部服務育人大課堂。
赫章一中校長提出:"山區孩子接觸前沿科技機會不多,這樣的課程像一扇窗,讓他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書記吳曉晴表示,將持續推進"星光課堂"系列活動,通過捐贈科普器材、組織線上答疑等方式,讓科技支教種子在赫章生根發芽,為鄉村振興培育數字化人才,實現科技資源下沉與黨建育人雙向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