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志愿服務隊暑期實踐心得(六)
“助力黔行”志愿服務隊成員 范逸濠
7月20日 晴
支教已近半月,金銀山社區孩子們的笑臉,成了我生活里最暖的光。今天,我們終于要去家訪,走進金山、銀山社區的孩子家里,看看他們放學后的世界。
清晨陽光爬上窗臺,樓下已有孩子們的身影。昨天通知時他們就雀躍不已,小宇和小豪背著洗得發白的書包,帶子縫著補丁,見我們來,立刻蹦跳著領路,笑聲在樓道間回蕩。
推門就聽見奶奶的笑聲,一室一廳收拾得一塵不染,墻角綠蘿葉片亮綠,墻上貼滿 “三好學生”的獎狀。奶奶是活動中心清潔員,奶奶笑著說:“孩子爺爺走得早,爸媽在浙江打工,就我們三口。我掃地領工資,夠吃喝了。” 她往我們手里塞飲料,推辭間眼里泛起急意:“你們一定要收!我文化低不會教作業,就盼著你們來。孩子總說老師講的故事最好聽,你們來了,她眼里有光了。”小宇在旁悄悄使眼色,怕奶奶太熱情,懂事得讓人心疼。樓道拐角,“憶搬遷、感黨恩” 標語醒目。社區干部說,居民三年前從深山遷來,新房、學校全由政府出資,家具都統一配的。
敲開小杰家的門,爺爺正編竹筐,竹條在粗糙手里翻飛:“以前在山里,進出靠走,孩子上學翻兩座山,雨天常摔跟頭。”他指著搬遷照片,“現在住樓房,社區啥都方便,孩子爸媽打工也放心。”小杰趴在桌上寫作業,桌面斑駁墊著硬紙板,鉛筆頭尖尖的,字跡工整如打印。
兩家故事相似:父母在外打拼,老人守家,孩子在思念中成長。卻沒有一戶抱怨,小宇奶奶總說“政府給了工作,活動中心是第二個家”;小杰爺爺念叨“黨和政府給了好日子”。社區廣場上,“搬遷一陣子、幸福一輩子”的標語被陽光鍍金,老人帶孩子散步,笑聲灑滿院子。
返程時夕陽西下,孩子們在樓下揮手,小宇塞給我一顆糖:“爸爸上次回來帶的,沒舍得吃。” 我忽然懂了,“農村空心化”的焦慮在這里消散——政府扶持讓家園有根基,親情讓奮斗有方向,孩子們笑臉讓未來有光。他們或許缺父母陪伴,卻從未缺愛與陽光。
金銀山的夜風吹來草木香。今天的家訪像顆種子,在我心里種下感動。這些從大山遷來的家庭,帶著堅韌與感恩扎根。我們能用知識和陪伴,為他們成長添縷光,讓幸福延續一輩子。
范逸濠
法學院2024級本科生
來源: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團隊
發布時間:2025-08-29 關注: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