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金銀山社區的晨光里,山東大學助力黔行支教隊的第二天支教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這一天的課堂,傳統文化與音樂藝術交相輝映,既讓孩子們在古今對話中觸摸文化根脈,又在歌聲流淌中涵養藝術感知,為金銀山的夏日注入別樣的教育溫度。
筆墨藏韻,文化課堂見童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上,支教隊員捧著一疊繡著紋樣的服飾圖片走進教室——寬袍大袖的漢服繡著云紋,滿族旗裝的盤扣像朵小花兒,還有苗族百褶裙上閃閃發亮的銀飾圖案。
“大家看這件彝族百褶裙,黑色的裙擺上繡著紅黃相間的太陽紋,像不像咱們山里升起的朝陽?”支教隊員指著圖片講解,生動的比喻讓孩子們瞬間豎起耳朵,坐在前排的小姑娘舉手:“老師,我奶奶也有這樣的裙子!”一句話點燃了課堂,孩子們七嘴八舌分享起家里的老物件——奶奶的繡花頭帕、哥哥的麂皮包,原本印在圖片上的紋樣,突然變成了身邊可觸可感的記憶。
弦歌不輟,音樂課堂綻笑顏 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欞,在課桌上投下細碎的光斑,音樂課成了最動人的篇章。支教隊員按動播放鍵,一段輕快的旋律便漫了開來:“今天我們學一首新的《快樂拍手歌》,不過歌詞要改改——把你們喜歡的事、身邊的人都編進去好不好?”
孩子們立刻興奮起來,七嘴八舌地提議:“要加‘唱唱歌,敬敬阿爸阿媽’!”“還要有‘拍拍手,謝謝老師教我們’!”支教隊員笑著把這些句子寫在黑板上,帶著大家再次彈唱起來。當唱到“跺跺腳,找個朋友手拉手”時,第二排一個內向的小女孩被旁邊的女孩輕輕拽了拽手,兩人相視一笑,跟著節奏輕輕踮起腳尖。

本次課堂文化與音樂融合,體現了助力黔行支教團隊“低成本、深融入、重體驗”的課程設計思路——以鄉土元素為橋,讓傳統文化可感可知;以音樂互動為媒,讓藝術教育觸手可及。這種設計既貼合鄉村孩童的生活經驗,又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其文化認同與審美素養,是團隊踐行“五育并舉”理念的生動實踐。
文潤黔山,藝啟新篇。助力黔行支教團隊始終立足西部教育實際,在夯實基礎學科教學的同時,持續拓展素質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彌合區域教育差距。此次課堂讓文化的種子在童謠中扎根,讓藝術的嫩芽在歌聲中生長,更讓多元成長的可能在黔西北的土地上悄然綻放,為鄉村教育的沃土播撒下希望的光。
文丨王鴻
圖丨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