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金銀山社區的“統一戰線,同心家園”少兒活動中心里彩筆飛揚,山東大學“助力黔行”支教團隊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非遺體驗課。授課隊員王鴻以“臉譜繪非遺,巧手傳古韻”為主題,將京劇臉譜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搬進課堂,讓孩子們在筆墨丹青中觸摸文化脈絡,于巧手繪制中傳承古韻風華,為金銀山的夏日課堂注入濃厚的文化底蘊。
臉譜初識,古韻課堂啟新篇
“大家看這張紅臉,像不像山里燒得正旺的炭火?這是關羽,代表忠誠勇敢;再看這張白臉,像不像冬天結的霜花?這是曹操,代表機智多疑。”王鴻捧著精心準備的臉譜圖片走進教室,彩色的圖案瞬間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她指著圖片上的臉譜紋樣細細講解,從色彩寓意到人物故事,用“炭火”“霜花”等貼近山區生活的比喻,讓抽象的非遺知識變得生動可感。
坐在后排的小男孩突然舉手:“老師,我爺爺唱山歌時臉上也畫過這樣的道道!”一句話打開了孩子們的話匣子,大家紛紛分享起見過的臉譜元素——廟會上的面具、年畫里的花臉,原本存在于書本中的非遺文化,就這樣變成了孩子們身邊熟悉的記憶碎片。

巧手繪制,臉譜生花映童真
講解結束后,王鴻將顏料、畫筆和空白臉譜模板分發給孩子們:“現在請大家當小小非遺傳承人,用畫筆給臉譜穿上彩色的衣服吧!”孩子們立刻興奮地拿起畫筆,有的模仿模板繪制經典臉譜,有的則大膽創新——給紅臉添上星星圖案,給白臉畫上笑臉紋路,還有的把苗族銀飾的花紋也融入其中。
王鴻在課桌間巡回指導,不時俯身示范:“這里的線條要像山路一樣流暢,顏色要涂得像梯田一樣均勻。”在她的鼓勵下,原本有些拘謹的小女孩漸漸放開手腳,用紫色顏料在臉譜上畫起了家鄉的牽;ā=淌依锬闩c歡聲笑語交織,一張張空白模板在孩子們的巧手下漸漸綻放出獨特的光彩。“老師您看,我的臉譜會笑!”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舉著作品跑過來,臉譜上彎彎的眉毛和嘴角構成了可愛的笑臉,眼中閃爍著創作的喜悅。王鴻笑著點頭“這是最有靈氣的非遺臉譜!”

古韻傳承,文化種子埋心間
課程尾聲,孩子們小心翼翼地舉起自己的作品,原本素凈的教室變成了五彩斑斕的臉譜世界。王鴻將孩子們的作品一一展示,講解每件作品中的創意巧思,當講到融合了苗族紋樣的臉譜時,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鼓起掌來。
此次“臉譜繪非遺”課程,踐行了支教團“低成本、接地氣、傳文脈”的課程設計理念,通過可觸可感的實踐活動,讓非遺文化走進鄉村孩童的生活。這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審美素養,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
文以載道,藝以弘德。“助力黔行”支教團隊始終堅持將傳統文化融入素質教育,通過多樣化的課程設計,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在藝術熏陶中感知文化魅力,在實踐體驗中增強文化自信。當一張張稚嫩的臉譜在陽光下閃耀,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孩子們的創意成果,更是傳統文化在鄉村教育土壤中生根發芽的希望之光。
文丨范逸濠
圖丨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