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小雨,是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志愿服務隊在貴州赫章漢陽街道兒童之家開展支教活動的第10天。清晨推開宿舍門,赫章的小雨正淅淅瀝瀝落著,細密的雨絲斜斜地織著,把遠處的山尖暈成了淡淡的水墨畫。半山腰的霧像給群山系的圍巾,乳白的一團繞在青灰色的山脊上,風一吹就輕輕晃悠,倒像是怕驚擾了山下還在酣睡的孩子。

早晨我作為助教旁聽了劉春輝老師的音樂課程,主題是絲綢之路上的音樂。教室里的舊吊扇慢悠悠轉著,劉老師播放音樂時,琵琶的清越混著波斯手鼓的節奏漫出來,后排穿紅雨靴的小男孩突然“呀”了一聲,眼睛瞪得圓圓的。老師舉起手機里的胡笳圖片,指尖劃過屏幕:“看這樂器,兩千多年前從西域傳到中原,古人騎著駱駝走沙漠時,就靠它解悶呢。”穿碎花裙的小姑娘突然舉手,聲音細細的:“老師,駱駝聽得懂嗎?”惹得全班笑成一片,窗外的雨好像也跟著輕快了幾分。有個扎羊角辮的孩子掏出皺巴巴的田字格本,一筆一劃抄下“箜篌”兩個字,鉛筆尖在紙上頓了又頓,生怕寫錯。
接下來我以助教的身份旁聽了林芷妍老師的“七彩假期”課堂,內容主要為如何正確垃圾分類知識。林老師把四個簡易垃圾桶展示出來然后抽一個小物品說:“這個該進哪個家?”坐在第一排的小男孩“騰”地站起來,褲腳還沾著早上踩的泥點:“藍色!可回收!”得到肯定后,他得意地沖后排揮揮手。搶答環節最是熱鬧,當林老師舉起用過的草稿紙時,二十多只小手齊刷刷舉成了小樹林,穿黃外套的小女孩急得踮腳,辮子上的水珠都抖落下來。我負責給答對的孩子蓋小紅花,印章按在專門的卡片上時,能感覺到他們小小的眼睛都在發光,像是要把這份肯定牢牢接住。

走在漢陽街道的路上,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石板路被沖刷得發亮,倒映著兩旁矮房的木窗。泥土的芬芳里混著孩子們留在空氣里的歡笑聲,剛才課堂上那個總搶不到答題機會的小男孩,此刻正舉著卡片追上來,指著卡片上剛蓋的小紅花,鼻尖沾著雨珠:“老師你看,我也有!”忽然覺得,支教的意義或許就藏在這些細節里——是孩子們盯著胡笳圖片時亮晶晶的眼睛,是舉起小手時堅定的眼神,是得到小紅花后跑著炫耀的背影。雨絲落在臉上涼涼的,心里卻暖烘烘的,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能陪著這些孩子在知識里多走幾步,像這山間的霧,慢慢暈染開更廣闊的天地。
文|王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