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陰雨連綿的天氣未能阻擋支教課堂的熱情。在清脆的上課鈴聲中,多堂特色支教課程同步開啟,為孩子們的假期生活注入溫暖與力量,“七彩假期”系列活動與普法教育相得益彰,成為雨天里最動人的風景。
上午,“七彩假期”系列專題課之“美麗家園我行動”開課。支教隊員林芷妍站在講臺上,望著臺下眼神明亮的孩子們,以“我們身邊有哪些自然朋友?又有哪些環境小麻煩?”的提問拉開序幕。話音剛落,孩子們的小手便如雨后春筍般舉起,“有河流、森林!”“塑料袋會污染土地!”稚嫩的聲音此起彼伏,瞬間點燃課堂氛圍。隨后,一段5分鐘的動畫視頻生動演示了廢紙如何變成再生紙、廢塑料如何化身花盆,孩子們瞪大眼睛,不時發出“原來垃圾還能變寶貝”的驚嘆。

為讓知識落地,林芷妍設計了“垃圾分類接龍”游戲。“蘋果核是什么垃圾?”“廚余垃圾!”第一個孩子回答后,第二個孩子也不甘示弱,課堂瞬間變成互動賽場。輪到后排的小雨時,她略顯緊張地說“過期藥品是有害垃圾”,在全班掌聲中,她露出了靦腆的笑容。最后的搶答環節更是激烈,孩子們索性站起舉手,生怕老師看不到,教室里的歡笑聲蓋過了窗外的雨聲。

下午4時,漢陽街道婦聯與山東大學助力黔行支教隊聯合開展的普法課堂如期而至。“誰知道去野外池塘游泳有哪些危險?”授課老師拋出的問題讓課堂安靜下來,隨后他結合當地曾發生的溺水案例,細致講解“未知水源藏陷阱”“結伴戲水風險高”等安全常識,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有的還在筆記本上記錄要點。在未成年人防侵害環節,老師通過情景模擬,教孩子們識別“危險信號”,牢記“遇到侵害要大聲說不、及時告訴家長”,并現場演示了簡單的自我保護動作,讓抽象的法律知識變得可感可知。
雨仍在下,但教室的燈光下,知識的種子正悄然發芽。無論是垃圾分類課上孩子們對環保的懵懂認知,還是普法課堂上對安全的深刻理解,都讓這個雨天的支教課堂充滿意義。正如支教隊隊長所說:“我們希望用多元課程為孩子打開世界的窗口,讓他們在成長路上既有守護環境的意識,更有保護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