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23日,是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志愿服務隊在貴州赫章漢陽街道兒童之家開展支教活動的第9天。清晨推開宿舍門,赫章的小雨正淅淅瀝瀝落著。漢陽街道被一層薄薄的霧靄裹著,屋頂洇出深褐的紋路,遠處的山巒像浸在墨水里的畫,朦朧中透著濕潤的綠意。空氣里滿是泥土和草木的氣息,來到漢陽街道辦,孩子們的笑聲穿透雨簾,從兒童之家的方向漫過來,像一串被打濕的銀鈴。
早晨我作為助教旁聽了林芷妍老師的“七彩假期”課程,主題是中國的旗幟。剛上課,林老笑著問同學們我國有幾面重要的旗幟,問題剛拋出,就有幾十只小手“唰”地豎起來,前排扎羊角辮的小姑娘脆生生答:“5面!”林老師點點頭,順勢展開圖片,從國旗上的五顆星講到黨旗的鐮刀錘頭,從軍旗的八一軍徽講到隊旗的火炬,再到團旗的金黃色圓圈。每個問題拋出來,教室里都像炸開了小煙花,孩子們踮著腳舉手,有的急得直嚷嚷,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雨珠還亮。

隨后播放的短片里,講道理我國重要旗幟的由來,制作過程以及寓意和內涵,同學們都聽得十分認真。最動人的是手工環節,孩子們幾人一組,用紅紙、卡片、小木棍忙碌著。有的小心翼翼剪五角星,有的專注地粘旗桿,還有的舉著半成品互相“炫耀”。當幾十面小小的五星紅旗在課桌上立起來時,孩子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接下來我旁聽了王詩涵老師的英語課,內容主要為時間類的詞匯和知識。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月份、星期等詞匯,悉心地帶著孩子們一起拼讀,孩子們跟著老師一起讀單詞,聲音此起彼伏。當孩子們有發音不標準時,老師不急不躁,彎下腰一個個糾正口型,陽光透過雨云的縫隙落在她肩頭,和孩子們仰起的笑臉相映,暖融融的。
走在漢陽街道的路上,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著。泥土的芬芳里混著孩子們留在空氣里的歡笑聲,忽然覺得,支教的意義或許就藏在這些細節里——是孩子們認識旗幟時眼里的鄭重,是拼讀單詞時的認真,支教從來不是單向的給予。我們帶來知識,孩子們卻用他們的純粹教會我們:旗幟的意義不在圖案,而在一代代人心里的分量;單詞的價值不在拼讀,而在對世界的好奇與向往。
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能陪著這些孩子在知識里多走幾步,讓他們眼里的光,能像今天課上的旗幟一樣,永遠鮮亮。也盼著這雨霧里的課堂,能在他們心里種下小小的種子,未來某天,長成參天的模樣。
文|馬卓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