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假期”志愿活動參與者 羅木紫曦7月24日 雨今日依舊是陰雨天,朦朧的霧氣柔軟地環抱住近處的青山。這樣的天氣與景色,在夏季,在我那位于海濱的家鄉煙臺,是極少出現的。當然,這里別樣的不只是風景,還有人情。今日,我們支教隊便前往了赫章當地的彝族服飾文化館,一覽少數民族別具一格的服飾之美。
走到館內,低頭收好雨傘,再抬頭,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排色彩豐富,做工精細的彝族傳統服飾。文化館的負責人正站在這些服飾旁笑意盈盈地看著我們。負責人是一個有著和善面龐的女子,談吐從容、態度親切。在與負責人的交談中我們得知,這家文化館是一個家族的代代傳承的事業,她的母親曾是國家級彝族服飾非遺傳承人,而她現在也是一名市級的非遺傳承人,正在為了彝族傳統服飾的傳承與發展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彝族服飾,不是只陳列在展柜中的脆弱的藝術品,而是承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與記憶、深深扎根于土地之上生長出的絢麗之花。在參觀文化館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感受到彝族服飾與彝族人民的聯結之深刻與密切。墻上掛著的精細服飾,是負責人母親一針一線繡給愛女的新婚禮物;柜子里的清麗繡布,曾是鄉下婦人披在桌子上的日常餐布;制作臺上的羊毛氈,陪伴過嬰兒時的負責人也擁抱過負責人的孩子。彝族服飾是美的,同時也是實用的;蛘邞撜f,它首先是實用的,其次才是美的。彝族人民在努力生活的過程中從沒有放棄過對美的追求,也正是因為這種暗含在服飾之后的追求,才使得這些服飾美得厚重、美得生機勃勃。
負責人熱情地邀請我們試穿她親手制作的彝族服飾。在親身穿上這件衣服時,民族之美被進一步放大。民族服飾的魅力在于,僅僅陳列在展柜中就已經足夠抓眼與美麗的衣服,在被人穿戴上之時,卻迸發出更加耀眼的生機之美。民族服飾是來源于人的藝術,理應與人的活動相結合,保護民族服飾的秘訣,或許就是永遠不要斬斷服飾與生活的聯結。
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是國家大力倡導的時代風向,需要宏大的敘事,就像大海的浪潮奔涌不息;但同時,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聯結,需要細密的情感,就像清泉的溪流滋潤心田。我們的先輩同處在一個華夏,共同眺望著更加幸福的遠方;我們同處在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共同擁有著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的后輩分享者一個團結的故事,共同走向一個更加昌盛富強的明天。心與心的交互,代與代的傳承,或許就是民族團結與文化傳承的真諦所在。從北到南,從海到山,我們的雙手緊緊交握,我們的腳步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