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志愿服務隊暑期實踐心得(二十四)
今天,我用一節語文課帶孩子們“走”進了《長安三萬里》。簡單的動畫、一塊黑板和幾張打印的詩稿,卻裝得下整個盛唐。
我先讓他們閉上眼睛,想象一匹瘦馬從邊塞奔向長安,馬上的人叫高適,四十多歲才中第,半生戎馬,卻寫下“莫愁前路無知己”。再想象另一位騎馬少年李白,腰懸酒壺,口吐“仰天大笑出門去”,一生都在把長安寫成月亮,掛在每個中國人的床前。孩子們睜開眼,齊聲背誦《靜夜思》,聲音像一股清泉撞在教室里。
接著,我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條彎彎曲曲的“唐詩之路”:從長安朱雀大街到揚州的燈火,再到邊關的烽火臺。我告訴他們,那時的長安有胡旋舞、波斯酒、昆侖奴,也有徹夜不滅的燈火和寫給遠方朋友的詩。一張紙裝不下的繁華,卻被詩人用二十個字就帶回了家。
下課前,我請孩子們在作業本上寫下自己的“長安一句”。有人寫“我想去西安吃一碗真正的胡餅”,有人寫“長大要把家鄉的山也寫進詩”。我收齊紙條,像收起一顆顆小小的火種。
走出教室,黃土操場被夕陽鍍上一層金邊。我忽然明白,支教不僅是教知識,更是把“詩與遠方”種進孩子心里——哪怕他們此刻最遠只到過縣城,也能在一句唐詩里抵達三萬里之外的長安,并帶著這份遼闊,走向更遠的人生。
文|黎展灝
來源:山東大學“助力黔行”團隊
發布時間:2025-08-30 關注: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