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學期,我再次踏上了貴州的土地。不同的是,這次的目的地不是遵義老家的舒適沙發,而是畢節赫章縣的山間教室。行李箱里塞滿了我的洗漱用品和我的備課筆記,車輪碾過熟悉的喀斯特地貌時,心臟正為一場醞釀已久的約定加速跳動。

這個約定始于一年前的夏天。高考結束那天,我窩在家里的沙發上刷朋友圈,突然被一段視頻攫住了目光——是學長學姐在赫章支教的記錄:簡單的教室里,孩子們舉著皺巴巴的作業本追著老師問問題,夕陽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課余時,一群小腦袋湊在鏡頭前,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喊“謝謝哥哥姐姐”。屏幕里的山風仿佛吹到了我臉上,一個念頭猛地撞進心里:等我上了大學,一定要加入“助力黔行”,回到這片土地;蛟S是兒時總把“想當老師”掛在嘴邊的執念,或許是看到“貴州”二字時的親切感,又或許只是被孩子們眼里的光燙到了,那份沖動來得又急又烈,像夏日驟雨般澆透了整個假期。
上大學后,我積極準備助力黔行的支教面試,時光不負有心人,我順利地加入了這支團結可愛的隊伍。踏上去畢節的高鐵時,窗外的青山飛速后退,我想象著孩子們會不會像視頻里那樣歡呼雀躍,會不會有人面帶微笑等著我們,連換乘時的疲憊都變成了雀躍的注腳。

支教第一天,我站在教室門口深吸了口氣。四十多張小板凳坐得滿滿當當,似浸了晨露般清澈的眼睛,齊刷刷落在我身上。還有一位扎著高馬尾的小女孩親切的叫了我一聲“老師好!”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助力黔行”四個字的分量——它不是山大學子與大山的簡單相遇,而是把山大的課堂搬到了山間,讓兩個世界的光亮互相映照。
我知道,接下來的日子里,我不僅要做知識的傳遞者,更要做他們眼里的那束光,就像當初學長學姐視頻里的光,照亮過我的夏天一樣。
文|王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