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記 7月19日 星期六 晴伴隨著清晨的第一聲雞鳴,嶄新的一天在熹微中開始。遠山的輪廓在薄霧中舒展,像一卷未干的水墨,踏著綴滿露珠的青石小徑,我們向金銀山書院走去。
書院內,"文學燈火映烏蒙"的講座主題在晨光中熠熠生輝。著名作家葉辛攜《情在貴州山水間》著作登臺,開啟這場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講座上葉辛老師以文學為引,探討文學如何映照時代精神,他向我們講述了他與貴州的故事,青年時期的葉辛懷抱青澀理想踏上貴州山鄉的土地,十年七個月的知青歲月里,赤水河畔的晨霧漫過青石,苗嶺深處的篝火躍動山影,群山褶皺間沉淀的歲月最終化作筆尖流淌的詩意。煤油燈暈染的剪影與群山輪廓重疊,稿紙上的文字在山風中沙沙作響,鑄就了作家與這片土地的永恒羈絆。
透過玻璃窗,我抬頭望去,貴州山水的輪廓在晨霧中若隱若現,恍惚間竟與葉老師筆下"山川巨變"的意象重疊——那些曾被他寫進《我們這一代青年》的石山褶皺,此刻正以嶄新的姿態舒展在眼前。
"貴州山水不僅是背景,更是人物命運的魂靈。"他以文學家的敏銳,將山川巨變與百姓生活淬煉成文字的溫度,詮釋著創作的真諦。書香四溢的金銀山書院內,文學之燈被點亮。他以自身創作經歷為脈絡,深刻剖析文學創作與時代脈搏的共振關系。葉辛老師強調,作家當如敏銳的獵人,在貴州這片日新月異的熱土上,于山川巨變與百姓生活的深處,捕捉時代躍動的新意。他深情指出,唯有將心緊貼土地、情系人民,筆尖流淌的文字才能真正擁有打動人心的溫度與力量。
講座尾聲的余溫還未散盡,我已推開了教室的玻璃門。指尖觸到褲袋里被體溫焐熱的筆記本,紙張褶皺間還殘留著方才記錄時的力道。教室里孩子們清朗的讀書聲傳來,透亮如初春解凍的溪流。這場講座像一;鸱N,燎亮了我心中的支教熱忱:我們不僅是傳遞知識的信使,更是點燃火把的人。文學燈火映亮烏蒙天空,時代的"新意"正閃爍在孩子們眼眸的星光里——這或許就是葉辛老師所說的,文學與時代的最美共振。

管理學院24級
張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