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團隊在蘇州圖書館人民路館開展兒童英語繪本活動,通過分層互動設計尊重兒童個體差異,大學生志愿者也提升了對兒童差異的關注與引導能力。
活動籌備階段,“紅心研墨”團隊的大學生們做了細致的前期調研。通過與家長溝通,他們了解到20名參與兒童中,7名性格外向、喜歡主動展示,13名偏內向、更傾向默默觀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團隊成員陳同學在策劃會上說。為此,他們設計了“雙軌參與制”:既有需要主動發言的“展示型任務”,也有可沉默完成的“體驗型任務”——比如讓內向孩子負責給繪本插圖涂色,用畫筆表達對故事的理解。這種針對性設計,讓志愿者們提前體會到“因材施教”的深意。
封面認知環節,志愿者們提供了“表達梯度”選擇。外向孩子可以舉手分享對封面的觀察,比如“小黑豬的房子最結實”;內向孩子則可以用貼紙投票——把“星星貼紙”貼在自己認為最棒的小豬旁邊。穿藍色條紋衫的男孩猶豫了很久,最終把貼紙貼在了小黑豬下方,志愿者小王立刻蹲下來輕聲說:“你和小黑豬一樣有眼光呢!”男孩低頭笑了笑,手指輕輕摩挲著貼紙,雖然沒說話,卻明顯放松了許多。這種“無聲認可”的方式,讓內向孩子感受到被關注,也讓大學生們學會用多元標準評價參與度。
共讀環節,志愿者們創新采用“分層引導法”。對于外向孩子,李同學會邀請他們跟讀長句,比如“Blacky builds a strong brick house”;對于內向孩子,則簡化為單詞跟讀,如只說“brick”“strong”。當讀到“大灰狼吹房子”的情節時,她特意走到角落,對藍條紋衫男孩說:“我們一起小聲說‘blow’好不好?”男孩嘴唇動了動,雖然聲音小得幾乎聽不見,但志愿者還是豎起大拇指:“你讀得很標準!”這個細節讓團隊意識到,內向孩子的“微小嘗試”更需要被看見。
角色扮演環節,志愿者們設置了“角色階梯”:最高階是演主角說臺詞,中階是演配角做動作,最低階是當“場景布置員”——擺放房子道具。躲在媽媽身后的男孩起初拒絕任何參與,志愿者小張便遞給他一套迷你房子模型:“你能幫小豬們把房子擺好嗎?它們找不到家了。”男孩接過模型,認真地按故事順序排列,當“大灰狼”來襲時,他還悄悄把磚房往小豬身邊挪了挪。媽媽驚喜地說:“他平時在家都不碰玩具,今天居然這么投入!”大學生們在一旁記錄時感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參與節奏,強行加速只會適得其反。
游戲設計環節,“擊鼓傳花”規則被改為“三級任務”:拿到花束的孩子可以選“說一個單詞”“做一個動作”或“演一句臺詞”。藍條紋衫男孩第三次拿到花束時,猶豫片刻后選了“做動作”——他模仿小黑豬蓋房的樣子,笨拙地彎腰“砌磚”,全場立刻響起掌聲。而外向的孩子則主動挑戰臺詞,甚至有人即興加臺詞:“Big bad wolf, go away!”這種彈性規則,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舒適區里突破自我,也讓志愿者們學會了“退一步”的教育智慧。
活動尾聲的“成長分享會”上,志愿者們請家長觀察孩子的變化:“有沒有發現孩子今天做了以前不敢做的事?”穿藍條紋衫男孩的媽媽紅著眼圈說:“他剛才主動把模型遞給我看,還說了‘brick house’,這是他第一次主動說英語。”大學生們也圍坐交流:有人說“原來沉默不代表沒參與”,有人說“尊重差異比追求統一更重要”。這場實踐讓他們明白,教育的成功不在于“所有孩子都一樣優秀”,而在于“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
此次活動為個性化教育提供了生動樣本。未來團隊將繼續優化分層設計,讓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找到自信參與的方式,大學生志愿者也將在實踐中持續提升“看見差異、尊重差異”的教育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