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紅心研墨”志愿團隊來到蘇州圖書館人民路館,開展《三只小豬》主題兒童英語繪本實踐活動。團隊以“興趣先行”為導向,通過三階設計引導兒童學習英語,大學生志愿者在實踐中也收獲教育啟發。
籌備階段,“紅心研墨”志愿團隊的大學生們做足了功課。他們走訪了當地3所幼兒園,與5位幼教老師深入交流,發現低齡兒童對英語的抵觸多源于“內容陌生”和“形式枯燥”。“孩子對熟悉的故事接受度更高,不如用《三只小豬》做載體!”團隊負責人劉同學提議。隨后,志愿者們分工合作:查閱資料確認作者約瑟夫·雅各布斯的創作背景,將小豬名字改為貼近兒童認知的Browny(小棕)、Whitey(小白)、Blacky(小黑),還手繪了10余張道具圖卡,甚至自學剪輯軟件制作動態PPT。這段籌備經歷讓學英語專業的志愿者們第一次意識到,教育不僅需要語言能力,更需要對兒童心理的洞察。
封面導入環節,志愿者們創新采用“猜謎式”引導。張同學舉起繪本封面,故意遮住小豬的房子:“大家看,三只小豬要蓋房子了,但它們的房子被擋住啦!誰能猜猜,最認真的小黑豬會用什么材料?”孩子們紛紛猜測,有人說“石頭”,有人說“木頭”,當志愿者揭開謎底露出磚塊圖案時,猜對的孩子歡呼雀躍。隨后,志愿者用“觸摸對比”游戲讓孩子感受材料差異:“摸稻草說‘soft’,摸磚塊說‘hard’”,孩子們邊摸邊說,很快記住了這兩個單詞。一位媽媽悄悄對志愿者說:“我家孩子平時學單詞老忘,這樣玩著學居然記住了,你們太會想辦法了!”
共讀解析時,志愿者們注重“節奏把控”。李同學朗讀原文時,特意放慢語速,每讀一句便停頓觀察孩子的反應。讀到“Browny builds a straw house”時,她邀請孩子模仿“輕松蓋房”的動作;讀到“wolf blows down the house”時,她帶領大家一起做“吹氣”動作,還故意裝作吹不動磚房的樣子,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PPT上的詞匯標注也暗藏巧思:“straw”用黃色字體配稻草圖案,“brick”用棕色字體配磚塊紋理,視覺與語言的雙重刺激讓孩子們印象深刻。戴眼鏡的小男孩突然舉手:“老師,‘blow’是不是‘吹’?我爸爸吹氣球就是這個動作!”這種聯想式學習讓志愿者們深受啟發:兒童的語言習得往往與生活經驗緊密相連。
角色演繹環節,志愿者們設置了“主角+配角”雙選項;顫姷暮⒆訝幃斝∝i和大灰狼,內向的孩子則可以擔任“道具管理員”——負責在“蓋房”時遞材料。穿藍條紋衫的男孩起初拒絕參與,志愿者王同學便邀請他當“磚塊管理員”,每當“小黑豬”需要磚塊時,就由他遞上道具。當看到自己遞的“磚塊”成功“抵御”大灰狼時,男孩的眼睛亮了起來,主動對志愿者說:“我下次想演小黑豬。”這個細節讓志愿者們明白,給孩子合適的角色,比強迫他們表演更有效。
游戲延伸環節,“擊鼓傳花”被賦予了“分層任務”:外向的孩子需表演角色片段,內向的孩子只需說出一個單詞。音樂停時,躲在媽媽身后的男孩拿到花束,在志愿者鼓勵下小聲說:“brick”,媽媽激動地拍下這一幕。兒歌學習環節,志愿者選擇了節奏明快的《Piggy Dance》,孩子們邊唱邊跳,“pig”“house”等詞匯隨著動作深深刻在記憶里。大學生志愿者們在一旁觀察發現,有孩子跳錯動作時,其他孩子會主動糾正,這種互助氛圍讓語言學習更輕松。
活動結束后,志愿者們圍坐在一起寫實踐日志。劉同學寫道:“孩子的接受度比我們想象的高,關鍵是能否用他們的方式傳遞知識。”李同學則反思:“下次可以多準備些本土化元素,比如用‘小豬種菜’替代部分情節,讓孩子更有代入感。”這些思考讓這場實踐超越了“完成活動”的層面,成為大學生們理解教育本質的生動課堂。
此次實踐證明,興趣是兒童英語學習的最佳驅動力。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故事+互動”模式,讓英語學習變得更有趣,同時大學生志愿者也將在持續探索中,提升教育服務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