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風雅鑄皖韻,非遺活化譜新章
為深入挖掘傳統文化魅力,探索非遺活態傳承新路徑,近日,淮北師范大學“借吳越風雅,鑄皖韻新章”社會實踐團隊奔赴蘇州、杭州兩地,圍繞“傳統文化保護與創新傳承”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學習調研活動。通過走訪非遺工作室、博物館研學、跨地域文化對比等方式,團隊致力于為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提供青年智慧,展現淮北師范大學學生風采。
深入非遺一線:螺鈿工藝的沉浸式學習8月4日,團隊首站來到蘇州市高校傳統文化專業大學生工作室-堇蘭手作工作室,深入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螺鈿鑲嵌技藝。在專業學生的指導下,隊員們從選料、打磨到鑲嵌,親身參與螺鈿作品的制作過程,感悟這項傳統工藝“以螺為筆、以漆為墨”的精妙匠心。團隊表示:“螺鈿技藝的傳承需要青年力量,團隊計劃將所學帶回安徽,通過校園工坊、社區課堂等形式,向青少年普及這項技藝,讓非遺‘看得見、摸得著’。”并且全力在安徽發揚宣傳傳統工藝
圖為工作室專業老師為團隊成員講解螺鈿制作工藝及過程
(數學與統計學院 陳奕文提供)
圖為團隊成員螺鈿手作品成果的部分展示
(數學與統計學院 陳奕文提供)
博物館研學:解碼蘇杭文化傳播范式8月5日至7日,在蘇州博物館和杭州中國茶文化博物館,團隊以“文化展示與公眾教育”為切入點,重點考察了兩地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數字化互動及研學課程開發。蘇州博物館“以建筑為媒介”的吳文化敘事、杭州茶博館“沉浸式茶道體驗”的運營模式,為隊員們提供了文化傳播的新思路。團隊成員表示:“蘇杭的經驗啟示我們,非遺活化需要結合現代審美與科技手段,打造‘可參與、可帶走’的文化體驗。”
圖為團隊成員在中國茶文化博物館的制茶體驗
(數學與統計學院 陳奕文提供)
跨域聯動:非遺傳承的活化方案基于蘇杭之行的收獲,團隊將形成《非遺文化傳承的城鄉協作機制建議報告》,提出“高校非遺工作室+鄉村學校”結對計劃,在淮北市當地中小學開學后我們將推動螺鈿等傳統技藝走進安徽基層校園。此外,團隊計劃發起“非遺青年說”線上專欄,以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擴大傳播影響力。在返程的高鐵上,隊員們還在熱烈討論著實施方案。車窗外的景色飛速后退,而他們手中的非遺傳承計劃正在穩步向前。正如帶隊老師所說:"這次實踐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這些年輕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機。
在本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終期,團隊將把蘇杭之行的豐碩成果轉化為生動的教育資源,面向淮北市杜集區、烈山區等多所鄉村中小學開展非遺文化推廣活動。通過舉辦螺鈿技藝工作坊、茶課堂等特色課程,此次行動不僅為留守兒童帶來人文關懷與心靈慰藉,更以創新形式推動傳統工藝與現代美育的深度融合。團隊成員精心設計互動教學方案,使非遺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煥發新生機,既傳承了江南文化遺產的精髓,又為鄉村美育注入鮮活力量,實現了文化傳播與教育幫扶的雙重價值。
同時,團隊學習到在推動安徽省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過程中,建議重點打造一批集展示、體驗、研學于一體的傳統文化體驗館。通過創新設計互動式手工藝工作坊,結合短視頻直播、數字展陳等新媒體傳播手段,系統性地展示安徽特色非遺項目。這種"沉浸式體驗+數字化傳播"的活化模式,既能增強公眾對安徽傳統文化的認知度,又能培育新型文化消費業態,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實現文化傳承與產業振興的雙贏格局。
圖為團隊成員在蘇州博物館門口的合影
(數學與統計學院 陳奕文提供)
此次三下鄉活動不僅是一次文化尋根之旅,更是一次青年擔當的生動實踐。團隊成員們以腳步丈量傳統,用行動連接古今,在蘇杭與安徽之間架起了一座非遺傳承的橋梁。未來,團隊成員將繼續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點,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
(文:陳奕文/圖:陳奕文/指導老師:劉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