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尖到錦繡—蘇繡核心工藝的當代傳承與數字化保存研究
近日,淮北師范大學“從指尖到錦繡—蘇繡核心工藝的當代傳承與數字化保存研究”社會實踐團隊深入蘇州鎮湖街道,以“探索蘇繡古老文化,研究與體驗蘇繡獨特魅力,尋求蘇繡發展與傳播的奧秘”為主線,在中國刺繡藝術故鄉描繪青年人對歷史文化的不息追尋,助力蘇繡在未來的傳承與發揚,凸顯淮北師范大學學生風采。
一、中國刺繡藝術館:指尖上的千年技藝煥發新生
8月3日上午,三下鄉實踐團隊奔赴中國刺繡藝術館,開展實踐探索活動,為尋求千年蘇繡在現代留下的歷史痕跡。
團隊首先步入繡史館,從蠶到繭剝離出的生絲,再到同一主題的四大名繡,蘇繡以其細膩的韻腳在史書上譜寫了絕美的藝術華章。
恰逢這段時間,國漫知名IP《羅小黑戰記》與蘇繡技藝跨界聯動,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與親子家庭紛至沓來,團隊恰好對蘇繡這一千年技藝能否與年輕一代接軌抱有疑惑,故踏入羅小黑聯動展廳。
步入展廳,最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正在熱播的《羅小黑戰記》大電影主人翁羅小黑的雙面繡作品,出自省級刺繡大師朱壽珍及其團隊之手。這幅作品的雙面分別呈現了羅小黑系列兩部電影的海報,每一根絲線都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將角色的發絲、神情演繹得淋漓盡致。
此次聯動不僅有雙面繡作品,還有以四季為主題的“比丟”系列蘇繡作品、展現節日氛圍的《福滿元夕》緙絲畫卷等,將《羅小黑戰記》中的角色形象與蘇繡、緙絲技藝巧妙融合。
近年來,隨著國漫的崛起與傳統文化復興浪潮,越來越多的國漫IP與非遺項目展開合作,此次《羅小黑戰記》與蘇繡的聯動,正是一次成功的創新實踐。它不僅為古老的蘇繡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非遺,團隊也充分認識到,非遺要想歷久彌新,就必須與時代接軌。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抓住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大有可為,對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城鎮化建設,都有重要意義。”
圖為團隊在中國刺繡藝術館參觀蘇繡作品
(數學與統計學院 金秀蕓提供)
二、蘇繡小鎮: 一針一線間觸摸非遺溫度
8月3日下午,三下鄉實踐團隊前往蘇州蘇繡小鎮,在繡娘的指導下親身體驗蘇繡技藝,感受這項國家級非遺的獨特魅力。
在小鎮的體驗工坊內,木質繡架整齊排列,各色絲線如彩虹般鋪展。“先穿針,注意線要捋順,再從布底起針……”非遺傳承人李阿姨耐心示范,手把手教大家基礎平針繡法。團隊成員們手握繡花針,從最初的緊張生疏,到逐漸找到節奏,看著絲線在素布上慢慢勾勒出簡單圖案,臉上都露出欣喜之色。

圖為團隊成員嘗試蘇繡
(數學與統計學院 金秀蕓提供)
體驗結束后,團隊參觀周邊繡莊,欣賞大師作品,了解蘇繡從設計、配線到成品的全過程。
三、姚建萍刺繡藝術館: 解碼蘇繡傳播新路徑與傳承新圖景
8月4日,三下鄉團隊前往蘇州姚建萍刺繡藝術館,圍繞蘇繡的傳播創新、傳承現狀及未來發展展開實地調查。
傳播:從“案頭繡”到“破圈傳”
在線上,通過搭建“數字繡館”,將《千里江山圖》《熊貓》等代表作進行3D數字建模,觀眾可通過VR技術近距離觀賞繡品肌理;官方短視頻賬號定期發布“大師繡法拆解”“繡娘日常”等內容,單條“亂針繡分層技法”視頻播放量超百萬,讓“一根絲線劈成81股”的極致工藝走入大眾視野。

圖為團隊跟隨繡娘參觀藝術館
(數學與統計學院 金秀蕓提供)
線下則突破傳統展覽模式,推出“繡+”跨界策展。近期與當代藝術家合作的“絲線與光影”特展,將蘇繡與裝置藝術、光影技術結合,讓靜態繡品在動態場景中講述故事。同時,藝術館聯合高校開設“蘇繡傳播工作坊”,培養既懂技藝又善運營的青年傳播者,推動蘇繡融入現代生活美學。
8月4日下午,團隊奔赴蘇繡小鎮調查尋訪當今蘇繡發展現狀。
通過走訪多家店鋪并采訪繡娘,團隊了解到如今蘇繡傳承呈現出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

圖為團隊采訪繡娘了解蘇繡現狀
(數學與統計學院 金秀蕓提供)
從傳承人群體來看,老中青梯隊初步形成。以姚建萍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憑借深厚的技藝功底與藝術造詣,堅守蘇繡藝術的本真,不斷攀登藝術高峰,成為行業的中流砥柱。中生代繡娘承上啟下,在掌握傳統技法的同時,積極求新求變。
在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90后刺繡從業者已超300人,其中19人獲評省、市、區各級文化人才。
在傳承模式上,除傳統師徒口口相傳外,院校教育與社會培訓成為重要補充。蘇州市盧福英刺繡培訓學校作為全市唯一獲許可開展刺繡培訓的職業學校,聘請院校老師授課,開設藝術理論、繪畫技巧、互聯網營銷等課程,并組織技能資格考試,構建起系統化教學體系 。高校與蘇繡行業合作緊密,如蘇州工藝美院聯合開設“刺繡班”,為鎮湖定向培養和輸送大學生繡娘,提升傳承人群體的專業素養與文化水平。
不過,蘇繡傳承也面臨挑戰。一方面,蘇繡技藝學習周期長、難度大,現代快節奏生活使部分年輕人望而卻步,人才儲備仍需加強;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激烈,部分低端、同質化產品影響蘇繡整體品牌形象,在拓展高端市場與國際市場時,需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與文化附加值。
圖為實踐團隊風采
(數學與統計學院 金秀蕓提供)
蘇繡實踐團隊在此次活動中,感受到了蘇繡文化的魅力,在快節奏時代下傳統文化的發揚需要付出巨大的耐心,相信這項非遺文化能在未來描繪出新時代更加美好的藍圖。
(文:李家琪、黃傾城|圖:金秀蕓|指導老師:劉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