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徽州皮影非遺,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2025年7月13日,淮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徽影流光承古韻,皖風煥彩促振興”社會實踐團隊正式啟動。團隊奔赴徽州皮影藝術館,以青春之姿踏入皮影藝術的奇妙世界,在與非遺的深度互動中,探尋皮影傳統文化傳承的新路徑。
聆聽匠人心聲,解碼技藝傳承團隊從皮影的歷史起源、制作工序、創新發展及發展困境等方面向“徽州皮影藝術館”的朱超師傅進行實地學習及調研。據了解,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中國皮影制作,工藝精細、工序繁多、流程嚴謹。從制皮、雕刻、染色到綴結成形共有7大主要工序,分別為制皮、畫稿、過稿、雕刻、敷彩、發汗、綴結。朱師傅結合現場實物操作演示一一進行行詳細講解。團隊在皮影制作演示中感受到皮影做工精細,選料考究,工藝流程嚴格。
圖為朱超師傅在向實踐團隊成員介紹選皮(數學與統計學院 方慶園供圖)
皮影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但在現代化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皮影現狀令人擔憂。朱師傅表示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契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已成為非遺傳承者共同思考的問題。
賞鑒皮影佳作,親身體驗制作團隊參觀作品展示區,皮影作品富有故事性的同時又各具特色。神話故事里的神靈造型夸張、色彩濃烈;傳統戲曲角色服飾紋理細膩,神態具象。朱超師傅指著一幅表現民間故事的皮影介紹,該作品根據當地傳說創作,人物動作、表情都有特定設計,目的是傳遞故事中的情感。皮影作品無論是雕刻細節或是色彩搭配寓意都極其考究,從神話傳說到民俗故事,皮影以其藝術形式承載著傳統文化內涵。
圖為朱師傅與團隊成員們觀賞皮影作品(數學與統計學院 方慶園供圖)
實踐環節,成員們分組嘗試皮影制作。雕刻區的成員專注于徽州皮影雕刻工序,雙手固定皮子,手持工具對著圖案反復嘗試雕刻,在朱超師傅的指導下,其雕刻逐漸成型。實踐過程中,成員們觀察到,看似獨立的工序實則相互關聯。選皮的質量會影響雕刻難度,雕刻的精細度與敷彩效果相關聯。
圖為團隊成員在嘗試臨摹圖案(數學與統計學院 方慶園供圖)
以青春力量,續寫傳承新篇活動結束后,團隊成員們圍坐交流。“以前對皮影了解不多,這次實踐,讓我看到非遺的魅力與傳承的不易。”“我們可以把這次經歷分享出去,讓更多人關注皮影藝術。”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抒發著實踐感悟。
此次淮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徽影流光承古韻,皖風煥彩促振興”社會實踐團隊的皮影非遺實踐,以“聽、賞、做”為路徑,讓成員們深度接觸非遺。實踐團隊成員們希望以青春力量為非遺傳承注入活力,守護好傳統文化的根與魂,讓皮影藝術不僅活在工作室、博物館,更能走進大眾生活,成為新時代文化圖景中一抹亮麗的色彩。
從聆聽匠人故事,到賞鑒精美作品,再到親身實踐制作。此次實踐不僅是大學生服務地方發展的生動實踐,更是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的有益探索。隨著項目的深入推進,徽州皮影這一古老藝術形式正以全新姿態融入現代生活,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圖為朱超師傅與團隊合影(數學與統計學院 程凡供圖)
(文:方慶園、董子航/圖:方慶園、程凡 審核:王運芳/審校:張東杰/終審:吳守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