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智慧邂逅鄉土沃土,高校學子正以知識賦能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2025年7月24日至29日,華南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羅陽禾碩”實踐團赴惠州市博羅縣羅陽街道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暨“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重點關注羅陽街道承糧陂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圍繞“研學”主題深入打造“羅陽禾碩”品牌,深化校政企協同,整合優勢資源,共筑產教融合新平臺;創新農耕課程體系,理論實踐雙軌并進,厚植鄉土文化基因;構建直播引流、文創賦能雙引擎,拓寬農文旅融合發展新維度。
校政企共話羅陽:農文旅融合驅動城鄉協同新實踐
為深化校地企合作,推動鄉村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7月25日,華南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羅陽禾碩”實踐團于惠州博羅縣黨群服務中心,開展校政企協同賦能“百千萬工程”——博羅鄉村振興三產融合與研學發展座談會。學院代表、政府部門及農業種植大戶齊聚一堂,共商博羅羅陽街道鄉村振興新思路。

圖1 實踐團開展校政企座談會
三方聚焦“‘百千萬工程’顯效、三產融合破局、‘禾研共興’探路”三大議題深入交流。針對當前羅陽街道農產品品牌弱、機械化程度低等農業痛點,實踐團提出需“實事求是”,破除產業壁壘,融和地方生態,聚力擴大推廣度,借學院商科和新媒體專長,常態化直播助農,助力品牌建設和宣傳。會議就“禾研共興”發展路徑達成共識,研學品牌需兼顧公益屬性與市場化運作,持續整合高校智力資源、政府政策支持與地方產業需求,推動項目落地生根。各方表示,將引導青年力量扎根田野,盤活農業資源價值,為博羅“百千萬工程”注入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田間園地齊發展:鄉村專題調研解碼發展新路徑
實踐團深入博羅縣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聚焦特色產業升級與鄉村發展路徑探索。從藥王谷的蒼翠山林到荔枝園的累累碩果,從田間地頭的深入對話到頭腦風暴的智慧碰撞,這場跨越校園與鄉村的“雙向奔赴”,正為博羅鄉村振興書寫著青春答卷。
在象山藥王谷,實踐團在學院黨總支書記張奕華等人帶領下實地考察南藥基地。相關負責人洪乾睿介紹,當地依托優質南藥資源,推行“聯農帶農”模式,推動中草藥產業鏈發展,讓“藥田生計”轉化為百姓增收的甜蜜果實。

圖2 實踐團進入大棚參觀
在三徐村荔枝采摘園里,種植大戶徐瑋崇分享果園發展規劃,擬打造集生態種植、采摘體驗、研學教育于一體的“鼎力大世界”農文旅綜合體,以產業融合助力鄉村振興。而在承糧陂村,實踐團走訪了10余戶農戶,了解到該村水稻、花生產業模式較單一,農戶信息獲取渠道有限,提出通過加強“知識下鄉”“信息下鄉”,推動農產品深加工與鄉村旅游聯動,拓寬增收渠道。

圖3 調研小組隊員采訪當地村民
校地共研農耕教育:創新課程體系雙軌共育
“羅陽禾碩”實踐團完成了
農耕文化系列課程的設計、開發、落地,在惠州博羅黨群服務中心和承糧陂村開展理論實踐課堂。理論課堂上,隊員們開展《米飯成長記》繪本閱讀課,育種、插秧、抽穗、收割,水稻的種植周期使孩子們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設計“我是小農夫”情景表演,學生分別扮演稻苗、青蛙、螟蟲和稻草人等角色,了解農田生態系統;進行“稻谷繪豐年”活動,培養學生美育和創造力。

圖4 隊員為小朋友講解農耕知識

圖5:隊員教小朋友制作稻谷畫
“丁香的功效是什么?”中草藥講堂上,隊員介紹丁香、白芷、黎檬、荊芥等中草藥的外觀特征和藥用功效,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聞嗅等感官體驗了解中藥文化。而在多元的消防安全與趣味實驗課堂,孩子們在游戲互動和動手實驗中,提高了安全意識與科學思維。
“嘿喲”的號子在田野響起,實踐課堂在阡陌縱橫的田間拉開帷幕。“握緊根部、協調用力、抖落泥土”,稚嫩的小手攥住粗壯的花生藤,伴著此起彼伏的號子,沾著新鮮泥土的花生串接連破土而出,飽滿的果實引得孩子們驚喜連連,汗水與泥土氣息交融,繪就一幅生機勃勃的勞動畫卷。走進藥王谷,孩子們巧動手,將薄荷、石菖蒲等中藥材制作成香囊,稱粉、裝袋、拉繩,在實踐中體驗傳統中醫藥文化。
實踐團將課堂教學延伸至田間地頭,著力于“理論+實踐”的沉浸式研學模式,有效激發了孩子對農業生產、自然科學及傳統文化的興趣,在他們心中播下了熱愛土地、尊重勞動的種子。

圖6 村委干部和隊員教小朋友辨別花生

圖7 隊員在大棚講解草藥
鄉域協同共興:直播文創多手段激活鄉村發展新勢能
實踐團聚焦博羅承糧陂村特色農作物推廣,在微信、抖音等平臺啟動線上直播活動。隊員化身“新農人主播”,以“一粒米的蛻變” 為主線,從晶瑩剔透的生米展示到熱氣騰騰的熟飯品鑒,“米粒修長如絲,蒸煮后油潤透亮,口感軟糯回甘”,隊員們將產品特性轉化為可視化體驗,全方位呈現絲苗米的優質品質,引得屏幕前的觀眾紛紛留言,“看餓了”“馬上下單”。
針對傳統農業領域普遍存在的“有產品缺品牌、有資源缺體驗、有文化缺傳播”痛點,實踐團創新提出“農業+文創+研學”融合發展路徑。團隊深入挖掘承糧陂村農耕文化內涵,打造“小穗” IP 形象及“四時景”系列文創產品,推出原創《米飯成長記》繪本,設計農產品包裝,讓農產品從單純商品升級為文化載體,不僅提升產品辨識度,更成為傳遞鄉村文化的載體,兼具溫度與深度。最終,直播帶動賬號瀏覽量增長近1000,助力提升羅陽特色農作物品牌的知名度與市場影響力。

圖8 隊員展示繪本
在廣東省 “百千萬工程” 的壯闊版圖上,博羅縣以全國百強縣的堅實底氣與創先類典型縣的先鋒姿態,正書寫著城鄉協調發展的新答卷。當華南師范大學“羅陽禾碩”實踐團的青春足跡印刻在這片沃土,知識賦能與鄉土實踐碰撞出璀璨火花。這場校地共生的實踐,不僅為博羅縣注入了產業升級的新動能,更勾勒出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清晰路徑。青春智慧與鄉土沃土的持續對話,也終將在城鄉協同發展的畫卷上,暈染出更動人的色彩。

圖9 實踐團與小朋友藥王谷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