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一群來自山東建筑大學的"青鳥",銜著知識的種子,飛回家鄉的沃土。在鎮黨委的案頭,在社區學堂的歡聲笑語里,在田間地頭的政策宣講中,他們褪去青澀,將書本理論淬煉成解決實際問題的真本領。從方言隔閡到心靈共鳴,從學生思維到基層視角,30余名學子的"返家鄉"之旅,不僅是一次社會實踐,更是一場深刻的青春蛻變。他們用行動證明,最美的課堂在祖國大地,最好的成長是報效家鄉。
于江濤:在一線實踐中淬煉能力
于江濤同學于某鎮政府城鎮建設局實習期間,積極參與污水治理、工地巡查及項目調研等工作。從協助整理退役軍人檔案,到獨立編制工程進度報表,他在實干中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原以為基層工作只是簡單的事務性勞動,親身體驗后才明白,每項政策背后都離不開基層人員的扎實落實。”這段實習讓他對基層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
萬秀麗:用溫情實踐實現自我突破
在萊陽社區學堂實習期間,萬秀麗嘗試以“共情溝通”有效化解兒童之間的摩擦,并將“好書分享會”升級為互動模式,使參與率提高60%。她深切體會到基層工作需細致入微,發現“情感理解”有時比專業知識更為重要,也因此立志在今后的專業實踐中注入更多人文關懷。
徐長森:褪去書生氣 更接鄉土氣
徐長森同學于郭屯鎮人民政府黨政辦公室實習,通過處理公文、組織會議等綜合事務,實現了從學生思維向基層工作思維的轉變。“基層工作重在解決現實問題,不能空談理論。”他參與推動的“送政策進村”活動惠及300多戶村民,也增強了他對家鄉發展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下一步,學院將繼續深化“青鳥計劃”平臺建設,完善從實踐到就業的轉化機制,引導更多青年學子深入基層、鍛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