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繼續在云南省臨滄市烏木龍彝族鄉開展非遺文化調研。通過深度探訪鄉史館、永德縣博物館及社區居民問卷調查,團隊系統梳理了俐侎人文化基因,為非遺保護提供多維視角支撐。
圖一:團隊成員到往永德博物館調研。通訊員 王艷霞 供圖
清晨,實踐團隊踏入烏木龍鄉史館。館內陳列著烏木龍鄉的歷史物件、老照片,從古老的農耕工具到傳統民族服飾,靜靜訴說著歲月故事。隊員們在講解員引導下,了解烏木龍鄉的發展變遷,更從鄉史中感知當地非遺文化誕生、傳承的土壤。那些承載著先輩智慧的展品,讓隊員們對后續非遺探索滿懷期待,也深知守護文化根脈的意義。大家不時駐足討論,嘗試從鄉史細節里,挖掘非遺傳承的早期印記,為理解當地非遺生態筑牢根基。
圖二:團隊成員到達烏木龍彝族鄉黨史館合影。通訊員 王艷霞 供圖
午后,實踐團隊抵達永德博物館。踏入館內,豐富的歷史文物、民俗展品有序陳列。從遠古石器到近代手工藝品,全方位展現永德地域文化。在非遺展區,古老的民族紡織技藝、傳統歌舞道具等,生動呈現永德非遺的獨特魅力。隊員們認真聆聽講解,探尋非遺文化在永德這片土地的傳承密碼,沉浸于歷史與文化交融的氛圍,收獲滿滿知識。面對精美的非遺展品,隊員們紛紛用相機記錄,還與講解員互動交流,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傳承故事。
圖三:團隊成員到達永德博物館參觀。通訊員 王子豪 供圖
離開博物館,實踐團隊來到廣場開展調研。隊員們向當地居民、非遺傳承人和工作人員發放問卷,詢問對非遺文化的了解程度。居民們熱情分享對本土非遺的認知,傳承人和工作人員則道出傳承困境與堅守。調研中,實踐團隊感受到民眾對非遺的關注,也明晰非遺傳承面臨的挑戰,為后續思考助力非遺傳承的行動,積累第一手素材。
圖四:團隊成員對永德當地居民開展訪談。通訊員 王子豪 供圖
一天行程,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實踐團隊在臨滄永德烏木龍鄉與永德縣,穿梭鄉史館、博物館,深入廣場調研,從歷史回溯到當下聆聽,觸摸非遺文化溫度。他們將帶著調研收獲,繼續探索助力非遺傳承之路,讓青春在守護文化根脈中閃光,也期待以行動讓永德非遺綻放更耀眼光彩。
通訊員:蔣卓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