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期間,唐山學院文法學院拾憶隊實踐團隊在指導教師郭曦的帶領下,赴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多個社區與鄉村,開展了一場融合文學、法學與數字技術的創新實踐活動。項目以老年人口述家風故事為切入點,結合法律知識普及與數字化傳播,旨在喚醒家庭記憶、傳遞法治溫度、弘揚傳統文化。(通訊員 常一諾)
一、跨界融合,回應時代命題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群體作為歷史親歷者與文化傳承者的價值日益凸顯。他們承載著豐富的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然而,這些寶貴的記憶正隨著時間流逝而面臨湮沒的風險。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迫切要求,響應國家"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的號召,本項目以新文科理念為引領,融合漢語言文學、法學、秘書學與數字技術,致力于挖掘、保存并傳播社區老年人的生命故事與文化記憶。在為期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深入常白地村、明珠上院社區、臨西縣健康養老院等地,通過調查記錄、實踐服務等方式,與老年人建立深厚情感聯結,傾聽他們講述家庭故事、人生經歷與家風傳承。
二、數字賦能,讓老故事煥發新生機
團隊運用AI語音轉寫、多媒體采集等數字化手段,將老人口述內容轉化為圖文集、音頻節目和短視頻,建立“數字記憶庫”,實現家風故事的永久保存與創新傳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項目創新推出“法律+故事”主題短視頻,從家風敘事中提取財產繼承、婚姻家庭等法律知識點,結合《民法典》進行通俗解讀,讓法律知識融入生活場景、走進百姓心里。
團隊成員高偉杰表示:“我們不僅是在記錄故事,更是在搭建一座跨代溝通的橋梁。老人們的經歷讓我們深刻理解了家的意義與法的價值。”
三、情感共鳴,從傾聽開始傳遞關懷
除了技術層面的創新,項目更注重情感層面的陪伴與關懷。通過“心靈驛站”茶話會、“樂享銀齡”文體活動、“家風日”線下展覽等形式,團隊為老年人創造了被傾聽、被尊重、被需要的平臺,許多老人第一次有機會完整地講述自己的人生,情緒激動甚至潸然淚下。

(圖為團隊成員專心聆聽老人講述家風故事 供圖王志超)
“以前總覺得老了就沒用了,沒想到這些陳年舊事還能被年輕人當寶貝一樣記下來。”臨西縣養老院一位接受服務的老人拉著隊員的手感慨道。
四、成果初顯,未來可期
目前,項目已初步形成《臨西縣家風調研報告》《家風故事AI視頻合集》等一系列成果,其制作多期“法律+故事”短視頻,在社區和線上平臺引發良好反響。團隊計劃將這一模式持續優化,推廣至更多社區和村鎮,為基層文化服務與老年權益保障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模板。
指導教師郭曦表示:“該項目不僅是一次社會實踐,更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學生在服務中成長,在傳承中創新,真正體現了新文科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價值。”
家風長敘,不止于記錄;法守家安,更在于行動。這群大學生用腳步丈民情,用技術傳文脈,用法律護安寧,為我們展示新時代青年的人文關懷與社會擔當。本項目不僅是對老年群體的精神關懷,更是對中國道路、中華文化的生動詮釋。通過記錄保存老年人家風家庭故事,與法律知識相結合,增強文化自信與歷史認同同時科普法律知識。同時,項目運用數字化手段(圖文、音頻、新媒體)對優良家風故事進行保存記錄,推動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下的再生與傳播,具有顯著的人文價值與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