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8月26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赴重慶忠縣開展了一場以“探尋‘柑橘+’綠色循環經濟發展”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實踐團深入三峽橘鄉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走訪相關企業、調研種植基地、傾聽村民心聲,全面探索了柑橘產業在文化傳承、科技創新、農旅融合等方面的多元路徑。此次實踐不僅是一次深入基層的調研,更是一次對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深刻思考。
文化為魂:千年橘鄉的歷史底蘊與現代價值
實踐團首站抵達柑橘時空館,從這里開始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溯源。從先秦貢橘到屈原《橘頌》,從“千頭木奴”的傳說到百年古橘根的實物展示,柑橘不僅是一種作物,更是承載著地方記憶與文化認同的符號。文化館中豐富的圖文資料和標本,不僅讓隊員們了解了柑橘的種植歷史和病蟲害防治知識,更使他們認識到,產業振興離不開文化賦能。

實踐團參觀柑橘時空館 余子鳴攝
文化是產業的根脈。忠縣柑橘產業之所以能夠持續發展,正是因為其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的文化土壤中。傳統文化為現代產業提供了品牌故事和精神內涵,而現代科技則讓這一文化得以延續和升華。
科技賦能:綠色循環鏈上的創新實踐
在派森百橙汁加工廠,實踐團了解了柑橘從果實到產品的全程智能化加工。清洗、分揀、榨汁、殺菌、灌裝……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標準化與精細化管理的現代工業理念。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零廢棄”模式的實踐:果肉制成果汁,果皮加工成陳皮丁或提煉精油,皮渣轉化為飼料或有機肥。這種“吃干榨盡”的方式,不僅減少了資源浪費,也顯著提升了產品的附加值。
柑橘皮制成的有機肥 余子鳴攝
科技的意義不僅在于提升效率,更在于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生態。在汝溪鎮扇子坪基地,實踐團調研了“柑橘+虎杖”的林下套種模式。虎杖作為一種中藥材,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能抑制雜草、改善土壤結構,形成“以種代管、生態共生”的良性循環。這種復合種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強了農業系統的抗風險能力,是綠色循環農業的典型代表。
農旅融合:景觀化、體驗化與可持續化
鄉村振興不僅是產業的振興,更是生態、生活、生機的全面提升。實踐團走訪了智慧果園、糖果小鎮、桃李夢園、青龍湖濕地、馬拉松環道等多個點位,深切感受到農旅融合所帶來的多元可能性。
智慧果園中,物聯網技術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管理和病蟲害智能監測,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也為觀光采摘提供了便利。青龍湖濕地和馬拉松環道則將生態資源轉化為休閑資產,吸引周邊游客前來體驗田園生活。桃李夢園中“農業景觀化、景觀經濟化”的實踐,更是展示了農業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潛力。

實踐團參觀青龍湖濕地公園 余子鳴攝
然而,調研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糖果小鎮因缺乏持續運營投入而處于閑置狀態,部分景點季節性明顯,游客承載能力有限。這些現象提示我們,農旅融合不是簡單的“景點堆砌”,而需注重內容運營、品牌打造與長效機制的建立。
民意為基礎:鄉村振興中的“人”的角色
任何發展規劃若脫離民眾參與,都難以持續。實踐團通過院壩座談、入戶訪談等形式,與雙柏村村民進行了深入交流。村民們普遍肯定產業發展帶來的收入增長和基礎設施改善,但也反映了技術培訓不足、市場信息不對稱、價格波動影響收益等問題。

實踐團調研雙柏村村民對農旅結合發展的意愿 蔣禮鵬攝
更重要的是,村民對農旅融合表現出高度的參與意愿。許多人希望發展采摘體驗、農家樂、鄉村民宿等業態,實現“在家門口掙錢”。這種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最寶貴的資源。只有讓農民成為產業發展的主體和受益者,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的振興。
忠縣之行不僅是一次調研,更是一堂生動的“鄉村振興實踐課”。它告訴我們,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在文化傳承、科技創新、生態建設、民意凝聚等多個維度協同推進。
此次實踐活動,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三下鄉”傳統的一次生動延續,更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理念的深刻實踐。隊員們通過走進田間地頭、深入工廠農戶,不僅提升了專業認知,也增強了服務農業、農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橘香漫野,振興正當時。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產業與文化交織、科技與人文共融、傳統與現代對話,正繪就出一幅幅產村相融、景民共生的美麗畫卷。而這幅畫卷的每一筆,都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農民共同描繪。作為新時代農林學子,唯有繼續深耕一線、把所學服務于鄉野,才能為鄉村振興貢獻真正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