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塔里木盆地,驕陽似火。塔里木大學“支慧助農先鋒隊”七名青年學子奔赴阿拉爾第14團三連,展開為期七天的“三下鄉”實踐。這里既是他們揮灑汗水的田野,也是他們智慧生根的課堂。
實踐伊始,隊員們走進無花果大棚。隊長一句“分工測量”,大家立刻行動:量株距行距、觀察棚體結構、拍照記錄肥料使用。農戶們熱情分享多年經驗,隊員們結合所學提出改進思路。理論與經驗在這里交融,激起了新的火花。
隊員在大棚中考察土質,記錄植株間距與田間情況。
第二天,他們奔赴棉花地。烈日下,他們細致記錄棉株生長數據,與棉農邊走邊談。“風沙和病蟲害讓產量下降。”老棉農的話語質樸,卻點出了難題。隊員們用手機開啟直播,把新疆棉花的真實面貌傳遞給更多人,讓更多觀眾感受到農業背后的堅韌與付出。
隊員開啟直播,向觀眾介紹棉花田的情況和三下鄉實踐內容。
除了調研,隊員們還帶來“鄉村電商課堂”。他們講授直播帶貨的技巧,手把手示范操作流程,幫助農戶拓寬銷路渠道。通過鏡頭,農產品的價值被再次放大,鄉村振興在一間小小的教室里悄然展開。
隊員們參與農活,幫助搬運田間清理的雜草。
夜幕降臨,桌上攤開的,是白天一行行數據。隊員們激烈討論,逐步將零散信息整合為成型的助農方案。有人提出優化種植模式,有人分析市場趨勢,有人計算經濟收益。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青春融入這片土地。
隊員們圍坐在一起,整理調研數據并討論助農方案。
七天轉瞬即逝,但留下的是扎實的收獲。實踐不僅讓他們理解了課本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更讓他們懂得了責任與擔當的重量。
隊員們在實踐總結會上交流心得,分享成長與收獲。
作者:王雪倩
攝影:陳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