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硝煙,氣節不敗——卓尼課堂里的文化抗戰記憶
甘肅卓尼,2025年夏——
“老舍”。誰曾想,這位“人民藝術家”的幽默故事,竟在青藏高原的課堂里,掀起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抗戰之旅……
“老師,作家也能抵抗侵略者嗎?”
當藏族男孩多吉舉起小手發問時,甘肅卓尼縣小學的教室里瞬間安靜下來。今天,我們以老舍先生為引,為高原的孩子們揭開一段“沒有硝煙卻驚心動魄”的抗戰史——文化抗戰。
一、硯臺聲里的“幽默抗戰”:老舍的另類戰場
“老師,文人怎么打仗呀?”藏族男孩扎西舉手問道。我們笑著翻開老舍的故事:
“雷聲硯臺”與夜貓子鄰居:抗戰時在重慶,老舍總被鄰居姚蓬子的“怪硯臺”吵得失眠——這硯臺底部凸起,研墨時“像陀螺亂轉,發出隆隆雷聲”,氣得老舍寫文調侃:“夜最靜時,連南岸都感到震動!”但他寧可忍痛咳嗽提醒,也不打斷姚蓬子寫作,只因“文思中斷比炮火中斷更令人沮喪”。
相聲里的“月餅殺敵”:老舍登臺表演自編相聲《中秋月餅》,把月餅比作日本國旗:“吃一口月餅,就是咬掉一個日寇!”臺下笑聲與掌聲如雷。孩子們聽得咯咯直笑:“原來幽默也是武器!”
二、山河烽火間的文化脊梁:從孤島到雪域
當課件切換到“文化抗戰”篇章,教室驟然肅穆——
鉛字暗戰:上海淪陷后,《譯報》借翻譯外媒“說真話”,全文刊發《論持久戰》;《萬象》雜志用《孔夫子苦悶》《新白蛇傳》隱喻民族抗爭,銷量沖破3萬冊。“文化不滅,則民族不亡!”
舞臺烽煙:新四軍拂曉劇團將京劇《空城計》搬進戰壕,戰士披著畫滿虎紋的布袍高唱“人生自古誰無死”;話劇《夜上!愤B演9天,連偽軍家屬都掩面而泣。
雪域星火:我們指向窗外遠山:“看!80年前,卓尼土司楊積慶就在那里!”1935年紅軍長征過臘子口,楊土司毀棄國民黨軍令,暗修棧道、開倉贈糧30萬擔,救下200余名紅軍傷員。當孩子們看到紀念館里楊土司犧牲于“博峪事變”的史料照片,紛紛紅了眼眶。
三、紅色土地的新生:文化密碼的當代回響
“老師,這些故事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女孩卓瑪輕聲問。我們帶孩子們走進現實:
博峪村的蝶變:楊土司故居旁,曾是廢墟的“博峪行宮”如今矗立著革命紀念館。“紅色圣地、綠色博峪”成了全國鄉村旅游標桿。
肋巴佛的傳承:校車路過柳林鎮的肋巴佛烈士紀念碑——這位藏傳佛教活佛1943年率漢藏回十萬農民起義反蔣抗日,最終在追尋延安的路上犧牲。孩子們齊聲念起碑文:“愛黨愛民,民族團結的楷模!”
【深度解讀:文化抗戰——民族精神的“隱形長城”】
課件切換到泛黃的史料圖片,教室肅然無聲:
“文化不亡,則國不滅!”
紙筆為槍的“孤島戰士”:上海淪陷后,《譯報》借翻譯外媒揭露日寇暴行;《萬象》雜志用《孔夫子苦悶》隱喻抗爭,發行量突破3萬冊——文字成為刺破謊言的匕首。
舞臺上的“心靈沖鋒號”:新四軍戰壕里,戰士披虎皮唱京劇《抗金兵》;話劇《夜上!飞涎輹r,連偽軍家屬都掩面痛哭。藝術喚醒了沉睡的民族魂。
雪域深處的“紅色血脈”:我們指向窗外云霧繚繞的迭山:“80年前,卓尼土司楊積慶在這里毀掉國民黨阻攔紅軍的密令,開倉贈糧30萬擔!”當看到楊土司為保護紅軍傷員犧牲的史料,孩子們攥緊了小拳頭。
【文化抗戰的當代啟示:國家安全的精神根基】
“這些故事和現在的我們有什么關系?”面對提問,我們展開互動:
一、“文化安全就是思想防線”
——當年日寇推行奴化教育,強迫中國孩子學日語;今天網絡空間的謠言戰、歷史虛無主義,同樣是看不見的侵略。守護文化主權,就是守護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閘門。
二、“本土文化是戰略資源”
指著教室墻上的唐卡,我們講述藏族活佛肋巴佛的故事:這位身穿袈裟的戰士,1943年率漢藏回十萬民眾起義抗日,犧牲在奔赴延安的路上。“多民族文化凝聚的愛國心,是國家安全最深厚的土壤!”
作者:山東大學本科生 陳柯
來源:山東大學
發布時間:2025-09-14 關注: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