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名學子奔赴山東16地市基層單位,在服務家鄉的實踐中褪去青澀、收獲成長,更深刻地理解了政策落地的細微之處。
山東建筑大學管理工程學院這個暑期依托“青鳥計劃”平臺,組織30余名學子開展“返家鄉”社會實踐。截至目前,33名同學投遞了簡歷,13名同學已成功到崗實習。
他們的足跡遍布山東省16個地市,深入黨政機關、街道社區等基層單位,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家鄉的實際行動,為基層建設和鄉村振興貢獻了青春力量。
01 于江濤:重新認識基層
于江濤在鎮政府城鎮建設局的實習崗位上,深入參與了污水整治、工地實施和項目調研等具體工作。
他從最初協助整理退伍軍人信息,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立完成工程進度報表。這段經歷徹底改變了他對基層工作的看法。
“以前覺得基層工作就是‘跑跑腿’”,于江濤坦言,“現在才明白,每一項政策落地都需要基層工作者的細致落實。”
02 萬秀麗:共情溝通創實效
萬秀麗在萊陽社區學堂實習期間,展現出了創新的工作方法。她采用“共情式表達”有效化解了孩童之間的矛盾,并將“好書分享會”改為互動式活動,使參與率提升了60%。
通過這些實踐,萬秀麗體會到基層工作的細致入微,認識到“同理心’比專業知識更實用”,并表示將探索更具溫度的專業實踐路徑。
03 徐長森: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
在郭屯鎮人民政府黨政辦實習的徐長森,通過處理公文、籌備會議等綜合事務,實現了從“學生思維”到“基層思維”的轉變。
“基層工作要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這是他最深的體會。他參與組織的“送政策下鄉”活動惠及300余戶村民,這也讓他對家鄉發展有了更深的認同感。
04 王汝怡:專業方法與文化傳承的結合
王汝怡在萊陽基層實習期間,面臨方言溝通的難題,但她運用工程管理專業的WBS分解法成功厘清了村落歷史脈絡,將史料整理效率提升了40%。
“基層工作遠比想象中復雜,但正是這份挑戰讓我成長”,王汝怡表示她將繼續探索專業與基層工作的結合點,為家鄉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05 孫鑫達:從陌生人到建設者的蛻變
孫鑫達在淄博市臨淄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實習,主要負責文件整理歸檔和群眾接待工作。他創新運用工程造價專業知識優化檔案管理流程,獲得了單位的一致好評。
“實習讓我從‘熟悉的陌生人’變成‘家鄉建設者’”,這段經歷讓他決心將個人發展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
據悉,山東建筑大學管理工程學院將持續深化“青鳥計劃”品牌建設,完善“實踐-就業”銜接機制,引導更多學子在基層實踐中增長才干、服務家鄉,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
這不僅是一場社會實踐,更是青年學子與家鄉建設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