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字母表的啟示:教育要呼應生活。
活動室墻上的“鄉土字母表”,南瓜、衣裳、老井轱轆皆成字母注腳。這讓我明白,教育的活力,源于對生活的呼應。鄉村孩子的學習,本就該扎根鄉土生活,用熟悉的蠶繭、稻穗解碼知識,這樣的知識,才有“呼吸”,才能真正住進孩子心里,成為他們認知世界的工具,而非負擔。
蒲公英成了發音“教具”,五感讓知識落地。
方言曾是英語發音教學的“攔路虎”,教“three”時,孩子們總難找準舌尖位置。直到河灘上的蒲公英,讓我找到突破口——捏著絨球練發音,看絮朵飄起算過關。那個吹不動絨球急哭的小姑娘,我讓她貼我唇邊感受氣流,當絨絮飛起,她喊出的“three”,脆得穿透暑氣,知識在觸覺、視覺、聽覺的交融里,悄然落地。
情景與農活里的課堂,知識沾著泥土氣。情景劇“take shelter”,藍布作烏云,葵葉傘當庇護,孩子們奔跑躲藏,短語調子刻進笑聲;摘綠豆時念“harvest”,豆香混著發音,裝袋時的呼喊,讓知識沾滿泥土氣。這些課堂,用五感編織網,把知識網進孩子的生活體驗。
五感課堂的價值:給孩子感知世界的能力。
鄉村的自然與農活,本就是五感課堂的天然素材庫。蒲公英的觸感、綠豆的清香、躲雨時的奔跑,調動孩子所有感官,讓知識不再抽象。我深知,這樣的課堂,教給孩子的不只是英語,更是用五感感知世界、聯結知識的能力,這能力,會成為他們未來學習最持久的動力。
曬谷場的課堂,知識跨時空對話。曬谷場的課上,中英文書信、地球儀與詞卡碰撞,孩子用稻穗拼“中國”、包裝紙貼“美國”,構建世界地圖時,戴眼鏡男孩對王維與公元紀年的疑問,讓知識跨越時空、文化對話。結課那天,孩子塞來畫著蠶繞愛心的玉米皮卡片,背面“Thank you”,是最質樸的回饋。
離村時的領悟: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
離村時,孩子們追車舉著“字母信物”,我攥著卡片,想起孩子問“字母會被風吹走嗎”,答案在田埂間明晰——知識扎根鄉土生活,便永遠不會被吹走。這場實踐,于我是雙向成長:我教孩子英語,孩子教我放下預設,看見教育的本真;我給孩子啟蒙,孩子給我心靈滋養,讓我懂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旅程。
田埂教會我的:回歸教育本真。
回望官墩村,田埂泥土教我教育要扎根,孩子眼眸教我教育要共情。我不再執著教案的“標準”,學會尊重孩子的認知土壤;不再把教育當“輸出”,看見雙向成長的力量;不再覺得鄉村教育“貧瘠”,發現鄉土滿是教育富礦。
覺醒的起點:讓教育蓬勃生長。
這場田埂課堂的旅程,是教育覺醒的起點。往后,我愿帶著這份覺醒,讓教育回歸生活、聯結五感,在雙向奔赴里,讓知識與熱愛,如田埂上的莊稼,蓬勃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