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
校園已沉沉墜入午夜無邊的寂靜里,唯余幾扇窗固執地亮著燈,像星子般頑強嵌在幽黑的天幕上。其中一盞,就懸在實驗室的窗內,亮光執著地照在伏案的老教授身上。燈光映著他稀疏的白發,仿佛為每一根發絲都染上了歲月的霜色。我悄悄走近,望見燈光下他專注的身影,被光勾勒成一幀瘦削而清晰的剪影,此時,連窗外的蟲鳴也屏息靜默了。
教授姓陳,校園里許多學生都知曉他深夜做實驗的習慣。他總在燈下伏案,紙筆窸窣作響,翻書聲如細浪拍岸。有次我斗膽叩門進去,正撞見他揉著疲憊的眼窩,桌上攤開的是密密麻麻的演算草稿。他抬頭望見我,卻無半點被打擾的慍怒,反倒微笑了,那笑容如破曉前的第一線微光:“年輕人,還不休息?”聲音溫和而略帶沙啞,仿佛被深夜的露氣浸潤過。
那間實驗室里,我?匆娝麩粝侣袷椎谋秤,有時用鉛筆在圖紙上勾勒著,有時又端坐凝視著實驗儀器上細微跳動的指針。他沉默不語,專注如深潭之水;偶爾喃喃自語,則如投入深潭的石子,漾開幾圈思想的漣漪。燈光下,他額頭皺紋密布,仿佛歲月用其刻刀細細雕琢留下的印記,但那雙眼睛卻如燈下青玉,炯炯然映著光,有光,更有年輕的神采。
后來才聽人說起,陳教授年輕時也曾意氣風發,在講壇上揮斥方遒,話語如春雷喚醒懵懂的靈魂。如今,他雖不再站立于喧鬧的講臺,卻仍選擇以另一種姿態守護著知識的邊界——在實驗室的深宵里,他伏案的身影,無聲勝過了千言萬語。
一天清晨,我特地早早趕到教室,卻見陳教授已經立在講臺邊,正專注地整理資料。晨曦透過窗戶斜照進來,粉筆灰裹著光塵浮游,落在他肩頭像初冬的薄雪。他見我進來,便招呼我走近,輕聲說:“年輕人,來看看這個。”他取出一本厚厚筆記,翻開其中一頁,密密麻麻的批注旁,有他剛勁的鋼筆字跡,字跡旁則畫著幾個簡單卻充滿力量的示意圖。他耐心細致地為我講解,聲音在寂靜中顯得格外清晰,如涓涓細流沁入心田。我忽地看見他眼角細密的皺紋里,仿佛深藏了無數個挑燈思考的夜晚,此時卻如春水初融般化開,映著晨曦的清輝。
我望著他,一時間有些恍惚,仿佛看見了無數個長夜孤燈下,他那單薄卻倔強的身影。我忽然明白了,校園里那幾盞深夜不熄的燈光,原來如此——燈光映照的,豈止是紙頁上的公式符號?那更是一顆顆被學問浸潤、被時間磨洗過的靈魂,在長夜里無聲燃燒自己,為后來者照亮摸索的路途。那些燈光,是智慧之火,是精神之炬,是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在昏暗中撐起一片澄澈光明的世界。
晨曦溫柔地漫溢開來,我抬頭望去,窗外的天空已然明亮如洗。老教授此時站直了身體,目光沉靜地迎向窗外初升的旭日,而講臺下,學生們陸續走進教室,一雙雙眼睛清亮而專注,如點點初燃的星子——這人間學問的燈盞,便這樣悄悄傳遞到更年輕的掌心。
燈,是永不會滅的;光,是永遠存在的。那燈光照耀之處,知識便如樹根深扎于厚土,智慧亦如枝干不斷向天空伸展。而那盞燈,也終將點亮我們心中那盞燈——在時間的長夜里,它不懼風吹,無畏雨打,只默默燃燒,以光為信,照亮下一段思想啟程的漫漫長路。
來源:泰州學院 人文學院 劉童
發布時間:2025-08-08 關注: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