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起兒時過年的情景,不管是自己迫不及待穿上新衣,跟著大人買年貨、逛廟會那激動喜悅的樣子,還是親戚朋友暢談往昔今朝,一起忙活年夜飯、貼春聯、四處拜年的熱鬧的情形,還是大街上家家戶戶貼春聯,小孩子歡呼雀躍、大人們喜氣祥和的氛圍,都歷歷在目,年味撲面而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知是年齡增長的緣故,還是家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或是人們在愈來愈快的生活節奏中變得繁忙,年味好似口中的糖果,在不斷品嘗下,味道越來越淡。
為了重拾起流失的年味,讓更多的人重視起來,我們“年味拾憶”小隊討論通過展示宣傳不同地方過年的習俗和傳統文化,讓逝去的年味慢慢重回。
這次活動我們首先做了很多準備工作,由于這次小組人員分布在不同的地區,所以本次的活動我們采取了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的方式。而準備活動主要是以線上為主。我們以線上會議的方式完成了本次活動的大部分準備工作。準備活動主要包括制作調查問卷、確定活動方向和時間安排、分配小組人員的工作以及發放調查問卷進行初步的準備工作。
我們準備了公眾號與抖音視頻號兩個宣傳賬號,因此小組人員主要分成了兩隊,分別負責這兩大部分。同時,為了讓活動更具有針對性,我們列出來幾個比較典型的問題組成了一個調查問卷,觀察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新年問題的看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方便進行下一步工作。最后,我們每個人各自選擇了一項當地比較特色的活動作為主題,搜集素材與文案,通過公眾號和抖音號發布分享。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主要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渠道展開,盡可能讓活動更加豐富,其中線上活動主要為填寫調查問卷、設立微信公眾號向公眾介紹各地新年習俗以及知識、推送抖音小視頻記錄活動過程等。線下活動主要是拍攝各地關于新年辭舊迎新習俗的照片以及短視頻,通過拍攝活動體驗這些習俗以及調查身邊人對過年的不同看法、年味的變化等等。在拍攝和調查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各地人們紛紛表示年味有變淡的趨勢。隨著電子產品的飛速發展,拜年、發紅包等活動都逐漸轉為線上進行,人們在過年時的見面機會也漸漸減少,這就使年的味道在環境中變得淡薄。但農歷新年始終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們應該珍惜這個機會與家人團聚,與朋友聯絡感情。
年代在變,但我們家鄉傳承下來的年味未變。從貼對聯到放鞭炮再到年夜飯,每項傳統都在提醒我們:團圓、陪伴。雖然現如今很多地方沒有了鞭炮,沒有了煙花,但是只要團團圓圓,春節就永不變質。
在寒假期間,年味拾憶小組也通過做公眾號推送和抖音視頻,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地區的過年習俗的特色,比如發芝麻、照庭、寫對聯等等。
同時通過此次社會實踐我更加了解了家鄉的變化與春節風俗內涵,更明白作為大學生身上承擔的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