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婚戀觀是這樣的
80年后出生的人現在正值婚戀期。這一代人絕大部分是獨身子女,是父母心中的“寵兒”,在社會上常常會被人貼上“任性”、“輕浮”、“自私”等標簽,甚至有人形容這一代人是“凹造型”,意思是說這代人像“凹”字一樣有一塊大大的缺陷。在婚戀觀上,也有不少媒體指責80后的人的道德缺范,欲望主義、物質主義橫行。80年后的婚戀觀果真如此?為此,記者采訪了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近十年婚戀心理學的韓娟美副教授。
韓娟美告訴記者,“80年后的成長環境與60后、70后有很大的不同,他們所形成的思維形態和行為方式上肯定不一樣。這一代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目前這個道德評價多元化的社會,他們對愛情婚姻的態度和看法也頗有特點。”
擇偶對象男性希望女方經濟條件好
由于教學需要,韓娟美對每一期選修婚戀心理學的學生都進行過問卷調查,發現他們的擇偶條件與70年代生人相差并不遠,依舊把人品、容貌、經濟條件、能力、性格排在前五位,其中,男生們大多把容貌排在擇偶的第一位,女生則更加看重人品和性格。
韓娟美說,但值得注意的是,從2005級大學生開始,在擇偶方面,男生更加希望女方有一定的經濟能力,至少能夠有理家或理財的能力,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操持家務了,如果女方工作體面,收入高,則更為滿意。這表明了,在目前生活壓力較大的情況下,男性也希望女方能夠在經濟上有所分擔。這一點與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有明顯的不同之處。
實際上,80后整體上對擇偶方面與傳統觀念還是很接近。不過,在細節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女生們絕對不找“老實人”,覺得在現代社會老實人肯定吃虧。
男女同居已經司空見慣
“對于同居這個現象,60年代人絕對不可能發生,70年代生人是‘偷偷摸摸’,80后則是公開化了,甚至是光明正大的同居。”韓娟美說,“對于學校內已經發生同居的男女同學,80后大多數采取不干涉態度,對個人隱私也很尊重,說明了這一代人對性行為的態度開明了。” “每次上課,都有學生都會問到我,在學校是否可以同居或者發生性行為?”韓娟美說,“婚前守貞教育不現實,學生們的生理、心理均已成熟,從健康發展的角度看,滿足生理需要成為必然。”
從2005年9月開始,大學生在校期間也可以登記結婚,據悉,最近也有在校大四學生挺著大肚子去拍畢業照。韓娟美說,雖然同學對同居持開明態度,但同居和發生性行為的學生在大學里絕不是大多數,所以,把80后的人對性看作是很隨意的想法也不真實、不客觀。
多數人不敢相信一生情
從2004年開始韓娟美老師對“一生情”表述有了變化,而改稱為“一段情”。韓老師說,因為離婚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甚至很多大學生本身就是來自于單親家庭,社會現實讓很多學生不敢相信愛情,在他們看來,在大學里談戀愛也只是嘗試一下,獲得和異性相處的經驗,而不是在找結婚對象。
80后的新生代獨生子女對于愛情的理解越來越理性。70年代、60年代出生的一代往往會把愛情以外的感情因素摻雜進自己的婚姻和戀愛中,而80年代的獨生子女基本堅持在戀愛和婚姻的過程不能用感激替代感情。在他們看來,門當戶對只能是一種過去式。他們在戀愛過程中會更多地關注對方的性格、人品其他因素。
韓娟美說,無論是一生情還是一段情,戀愛都可以從一個異性的角度來審視自己,認識自己,從心理的角度上講,這對人生都是有很大的幫助。
擇偶自己作主,婚姻仍想得到祝福
不論如何,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族的事情———這是現在的中國人還必須接受的社會關系。創緣國際婚姻家庭顧問邱少波說,在婚姻上,80后雖然反叛,但在內心深處還是渴望上一代人的祝福。
自己的婚姻自己作主,80后擇偶時都想自己作主,而不希望父母過多按照傳統的價值觀來判斷自己的婚姻。邱少波說,在結婚對象的條件達不到父母要求標準時,80后的人可能會嘗試努力溝通,但遭到“否定”時,自己則會“拿主意”,反叛地認為:我不需要你們認同和祝福?墒桥c對象同居或相處一段時間之后,才發現自己內心仍然需要得到長輩的接納和祝福,然后想著回歸家庭傳統,這一點可能和70年代生人有些不太一樣。邱少波說,后者在擇偶早期的時候,就已經參考了長輩的意見。
時間:2021-02-03 作者:大學生熱點網 來源:大學生熱點網 關注: